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利用发根农杆菌A grobacterizum rhizogenes1.2556感染滇黄芩再生苗的茎段和叶片,建立了毛状根培养及其植株再生体系。毛状根可直接从受伤的茎、叶外植体表面产生,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发根特征。毛状根茎段的诱导率较叶片高,最高可达到14.44%;经rolB基因PCR分析和甘露碱纸电泳检测,证明Ri质粒T-DNA已整合到滇黄芩基因组中并表达;毛状根在附加6-BA2mg/L和NAA0.2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上直接诱导不定芽,并在MS培养基上生根,形成再生植株。获得的毛状根系经MS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通过HPLC都能检测到黄芩苷,其中1个转化系黄芩苷含量为2.59%,是药材黄芩的0.20倍,而从3年单位时间黄芩苷生成量计算,毛状根是药材黄芩的7.18倍。本研究建立的毛状根培养体系,将对滇黄芩转基因技术的完善和利用毛状根生产黄芩苷的生物转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紫外线B波段(UV-B)增强辐射(280~320 nm)和干旱胁迫对滇黄芩幼苗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GR)活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及类黄酮含量的影响;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单一胁迫与复合胁迫下的滇黄芩幼苗抗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后植株体内的类黄酮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干旱胁迫下植株体内SOD和CAT活性始终低于对照,MDA含量显著增加,SOD、APX、GR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类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复合胁迫对滇黄芩幼苗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协同促进了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处理20~30 d);另一方面表现为增强UV-B辐射削弱了干旱对滇黄芩幼苗造成的伤害,植株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逐渐恢复或超过正常水平,类黄酮含量显著升高,使胁迫后期(30~40 d)的MDA含量下降。经隶属函数值法分析,得出滇黄芩幼苗的抗逆能力在4个处理里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增强UV-B辐射、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复合胁迫、对照、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3.
用水浴加热一反相柱吸附提取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 Cheng)的挥发性物质,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到27个组分,鉴定出23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莰烯、β-月桂烯、D-柠檬烯、鞋葑酮、十八烷等.  相似文献   
4.
以绿霸皇万年青(Dieffenbachia amoena cv ‘Green King’)植株的茎段、茎基和幼叶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发现带侧芽的茎段诱导效果最好;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2~3mg/L可促使侧芽萌发生长,降低6-BA的浓度则有助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其中以6-BA1.5mg/L较为合适;幼苗转入1/2MS NAA 0.2~0.5mg/L的培养基中即可生根.  相似文献   
5.
以碧海万年青的幼叶和带侧芽的茎段进行离体培养,幼叶在MS+BAlmg/L+NAA0.1mg/L的培养基中生长约1周形成愈伤组织,约20d出现丛生芽。碧海万年青茎段侧芽的生长及丛生芽的增殖需要较高浓度的BA。侧芽在添加BA2-4mg/l的MS培养基中约20d可诱导出丛生芽,这苗在1/2MS+NAA0.2-0.5mg/L培养基中生长约2周可生根,1个月即可出瓶移栽。绿大帝蔓绿绒侧芽在MS+BA3mg/L的培养基中诱导增殖,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0.5mg/L,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α=0.05),2个菌株(DHL-16、DHL-17)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在3个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菌,切片观察能看到少量菌丝团.因此,DHL-16、DHL-17、DHL-19这3个菌株初步确定是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野豌豆属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本文采用常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对生长于该地区3种野豌豆的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厚度为三齿萼野豌豆(Vicia bungei)山野豌豆(V.amoena)救荒野豌豆(V.sativa);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随PFD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_n、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_d和光补偿点I_c增加;总叶绿素(Chlt)、类胡萝卜素(Car)和叶黄素/叶绿素(A505/A652)含量在救荒野豌豆、山野豌豆和三齿萼野豌豆中大都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a/b含量呈下降趋势;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速率(Ф_(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_p)随PFD增加而降低,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则随PFD增加而增加。因此,青藏高原地区3种野豌豆属植物光合生理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滇黄芩不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配比激素的MS培养基建立了滇黄芩器官发生,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茎段在MS+6-BA 2mg/L+NAA 0.5mg/L培养基上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100%;以相同培养基进行分化,并在MS+6-BA 2mg/L+NAA 0.2mg/L培养基上扩繁丛生芽。在1/2MS+IBA 0.2mg/L培养基诱导生根,扦插继代。利用RAPD分析不同继代次数再生植株,所用的39条随机引物中只有1条引物带型发生变化。说明经组织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遗传稳定,可多次继代培养,为滇黄芩进一步遗传操作和扩大药材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模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条件下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ex DC.)的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野豌豆的CO2饱和点为1017μmol/mol,光饱和点为800μtmol/m2·s,其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模拟光辐射(SPR)增强略有升高,当SPR在100~2000μmol/m2·s内变化时,WUE维持在2.14~4.69mmol/mol之间,说明山野豌豆具有利用高浓度CO2的能力,受强光限制较小,为喜阳性植物.  相似文献   
10.
山野豌豆地上生物量和草层结构及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山野豌豆Vicia amoena地上生物量和草层结构动态及其全氮含量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变化呈S曲线型,地上生物量净积累前期增长缓慢,在7月22日后迅速增加,到8月11日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至负值。随着生育进程和植株高度的增加,植株下层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0~10 cm层生物量的比例由6月12日的30.4%逐渐降至后期的4.5%~5.0%;叶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茎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在8月31日前,叶的比例始终高于茎的比例,生殖器官所占比例较小,最大值只有10.16%。茎、叶全氮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一直呈下降趋势,叶的全氮含量始终高于茎,生殖器官全氮含量在7月22日后迅速增加,到种子成熟期达到最高,叶和生殖器官全氮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4.69%和4.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