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本溪地区2010年7月19~22日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以期积累经验,提高此类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1956-2012年本溪市区四季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本溪市国家基本气象站的1956-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的观测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气温法,分析了1956-2012年间本溪市区四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四季的持续天数。结果表明:1956-2012年间,本溪市区四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4月20日、6月30日、8月15日和10月9日,四季开始时间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6d/10a、1.5d/10a、1.7d/10a;四季持续的平均天数分别为70d、47d、55d、193d,四季持续天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8d/10a、4d/10a、0.3d/10a和-1.3d/10a。  相似文献   
3.
近58a本溪山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3—2010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风速、水汽压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本溪山区近58 a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山区年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5.64 mm/10 a,6种气象因素对蒸发的决定程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降水量饱和差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年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对蒸发量的决定作用也很大。蒸发量增加是由本溪山区日照减少、风速减小、暖干化趋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平台,应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评价本溪市生态保护重要性,明确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并从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交通水利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相对完善,而土壤保持性功能需加强;由于矿产开采、建设利用等人为干扰,中心城区、本溪县东部和桓仁县西部的生态服务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5.
本溪县近52年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闯  廖晶晶  祝奎  邵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49-14851,14929
根据本溪县1958~2009年日照时数序列资料,分析了本溪县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各个季节平均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并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计算出年际和各个季节平均日照时数的线性方程与日照时数趋势变化和突变点。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县日照以减弱为主,春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本溪县年和四季的平均日照时数全年、春、夏、冬季均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突变,而秋季在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6.
针对本溪县森林资源可持续状况,选取了包括森林资源健康度、森林资源丰富度、森林资源生态效能、森林资源社会经济效能及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5个方面共24个指标,进行评价后计算出森林资源可持续状况值,为0.842,处于中等偏强的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无公害增产技术提高西甜瓜产量。【方法】采用2种不同茵剂“沃丰宝”菌种和“卢博士”液肥处理秸秆反应堆,对西甜瓜进行生产效果试验。【结果】通过对秸秆反应堆进行处理,可提高西甜瓜产量约10%,增加瓜农收入15%,减少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结论】利用菌到处理秸秆反应堆对本溪地区冷棚生产西甜瓜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溪地区近52年来温度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闯  祝奎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18-1020
根据本溪地区1958~2009年气温序列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对近52年来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地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2个阶段:1958~1988年为相对冷期,1989~2009年为相对暖期;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9.
寇思聪  曹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05-6607
[目的]探讨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方法]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场特点着手,对2009年12月4~5日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产生。此次过程中,本溪地区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低层暖、高层冷;低层西南急流将渤海水汽向本溪所处的辽东地区输送,为降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但由于上升动力不足,过程雪量未达到暴雪。乌拉尔山高脊的发展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脊加强北抬时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高空槽的加深。物理量场的分析对此次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结论]该研究为以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01 mm/10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10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