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公鼎出土于应国墓地,从铭文来看是应公为祭祀武王所作礼器。联系相关铜器铭文,可证应国因有征伐南夷等功德之事而天子许其在封国内立武王庙,犹如鲁国、卫国、郑国因有功德之事而得以在封国内分别立文王庙、厉王庙一样。铭中“珷帝日丁”之称,透露了应国至宣王晚期应公时始立武王庙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碑文是大足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足石刻铭文录》是迄今为止收录大足碑记最多的集大成之作。然兹书校文亦有讹、脱、衍、误处,仍需进一步商榷。本文运用校勘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比勘拓片及收录大足石刻碑文的相关著作,择其要者进行校补,冀为大足石刻文献的整理研究,贡其一得之愚。  相似文献   
3.
紫砂壶上刻款、题识,是壶外艺术。最早制壶人的初衷,可能是想做个记号,记上自己的名字、制作年月。也可能是受书画家把自己的名款写在作品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墓葬中,仓囷类储粮明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随葬品。河南汉墓陶囷的外部往往书有粮食作物的名称,有的内部装有与铭文一致的粮食。对陶囷铭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河南地区两汉时期的常见粮食涵盖了黍、粟、稻、麦、豆、麻、米等多种农作物。西汉中期,带铭文陶囷开始出现,作物名称以粟、黍、麦、豆、麻等为多见,新莽时期增加了黍米、黄粱米、白粱米等,东汉时期以大麦为主,多见"大麦万石"。通过与文献资料对比,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汉时期种植的麦类作物以大麦为主。陶囷文字中常见作物种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河南地区汉代农业生产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吴虎鼎是1992年陕西长安县申店乡徐家寨村出土的有铭铜器,综合其他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记载,钩沉索隐,可证吴虎鼎铭文反映了西周晚期周天子在都鄙之内制采地而采地之内实行井田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浅谈金代鱼纹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铜镜在我国铜镜化史上占重要地位,鱼纹铜镜又是金代铜镜的重要组成,具有“多”和“大”的特色。鱼纹铜镜的数量多,“圆形铜镜大王”的纹饰亦是双鲤鱼。鱼纹铜镜凝聚着女真先人们的历史化,积淀着女真人现实生活的感知和超越现实的遐想。鱼纹铜镜保留了字不曾记下的历史,是金源化重要的的遗存。  相似文献   
7.
王晶 《农业考古》2012,(1):59-62,98
倗生簋也有人称为格伯簋,传世共四件,铭文相同。一件在上海博物馆,一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在故宫,另一件下落不详。该器的做器者实际是倗生,按通例应定名为倗生簋。内底铸有铭文9行83字。倗生簋铭文涉及到西周时期的土地转让程序。  相似文献   
8.
西汉连弧纹昭明镜 汉文景时期,铜镜制作随社会经济崛起,出现铜镜纹样翻新,疏朗明快,长足进步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农具铜锛铸有"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铭文,类似铭文首次见于青铜农具上,对研究新朝的农业工具与农业政策等具有重要的资料与学术价值。馆藏的两件"蜀郡"铁臿,进一步丰富了"蜀郡"农具的考古发现,对深入了解西汉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业、冶铁业及与四川等地的交通、经济交流等具有较重要的资料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铜镜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颖 《甘肃农业》2005,(5):85-86
铜镜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长的青铜器,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可谓是青铜器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