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大豆田恶性杂草—苣荬菜的综合防除技术体系:1)降低大豆在整个轮作体系中的比例,将苣荬菜消灭于禾谷类作物四;2)深翻抑制芽根的萌发;3)大豆前茬作物收获后秋季茎叶处理2.4-D丁酯,最佳用药量为0.81~1.35kg/hm2,最佳施药时期为10月5~10日;4)作为挽救措施可在大豆播后苗前施2.4—D丁酯,用药量为0.72kg/hm2,并可与乙草胺、赛克津等常规大豆田除草剂混用.  相似文献   
2.
野生苣荬菜又称苣苣菜、曲麻菜,为菊科苦荬菜属植物.原产欧洲或中亚,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中国各地广泛分布,早有食用历史.  相似文献   
3.
4.
苣荬菜又称苦菜、甜苣、曲麻菜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食用历史悠久的一种野菜.随着"野菜热"的兴起,加上苣荬菜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价值,需求量逐渐增大,早春每公斤可买到12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发展野生食用蔬菜是一项开发性农业。本文通过冬季发展日光温室苣荬菜的实际,从整地播种、温湿度控制、肥水管理病害防治和具体采收方式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苣荬菜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杂草图谱     
《杂草科学》2009,(1):77-78
毛茛(老虎脚迹、五虎草),虮子草苣荬菜(曲荬菜),猪毛菜(山叉明科、札蓬棵、沙蓬)  相似文献   
7.
将72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和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04%、0.008%和0.012%苣荬菜复合提取物,进行饲养试验,研究苣荬菜复合提取物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苣荬菜复合提取物,可提高肉仔鸡成活率、增质量和饲料转化率.其中,添加0.012%的苣荬菜复合提取物组增质量最高,比对照组提高25.12%(P<0.05),料重比最低(1.86),比对照组降低10.91%,胸肌率最高(25.2%),比对照组提高11.85%(P<0.05).可见,苣荬菜复合提取物是一种极具推广应用价值的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8.
李淑华  贾存立 《蔬菜》2002,(11):13-13
苣荬菜,别名苦苦菜、取麻菜,属菊科苦荬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补虚止咳、凉血治痈、消肿排脓之功效。每100g干物质含蛋白质21.7g、脂肪6.65g、碳水化合物20.7g、灰分19.2g、氨基酸18.3g、钾5.33g、钙2.21g、镁1.39g、铁41.4mg、锌4.93mg、硒0.01mg。每100g鲜菜含维生素C 58.1mg、维生素E 0.4mg、胡萝卜素3.36mg。嫩茎叶可以食用,味略苦,稍涩,余味清香爽口,风味独特。近年来,市场销量剧增,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特征特性苣荬菜茎直立,高30~80cm,上部分枝或不分枝,基生…  相似文献   
9.
1刺菜、苣荬菜的生物学特性a.刺菜、苣荬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地上植株体一年一枯死,地下根茎能够多年循环复生,即使是切割成1cm长的根段,也能复萌成活,形成一个新的植株体。种子依靠风力与机械传播,具有持久发芽的能力。b.刺菜、苣荬菜具有很强的扩张繁殖能力。根系可深达50cm  相似文献   
10.
苣荬菜又名苦苦菜,为菊科苦苣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近两年来比较流行的特种蔬菜,食之略苦,稍涩、余味清香爽口,风味独特,有很强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市场销量剧增,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