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重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习苏轼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就是继承传统的一部分.苏轼的理论是其创作实践的总结与概括.通过认真而不敷衍、扎实而不浮躁的学习传统经验、对于发展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必将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阳璐西 《福建茶叶》2016,(3):384-385
通过分析茶文化在宋代兴盛的背景及原因;对咏茶文学在宋代发展时受到的一些影响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咏物文学、宋代社会风气等因素,并围绕咏茶文学代表性人物苏轼展开了对宋代咏茶文学的分析,旨在加深对当时咏茶文学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苏轼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在北宋当时具有非常明显的代表性,同时这种创作主张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他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开创了词学史上"尊体"之论,从主观上来讲这是苏轼思想自发的一种体现,从客观上业讲是传统深厚的诗歌所给予的巨大的影响力产生的结果。"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主要体现于格律、题材、体性这三个层面。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对苏轼"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做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源于汉代的川派盆景,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唐天宝初年,李白写的《蜀道难》中有两句诗:一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方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鱼凫"说明四川有古老的文明史;其次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暄豗,砅崖转石万壑雷"。他的诗句说明岷峨、剑门等自然山水雄伟奇变,这正是真实的巴蜀山川大盆景的诗意写照。由于  相似文献   
5.
余翠荣 《草原》2010,(12):63-71
淡泊的蟾蜍淡泊的蟾蜍——是我博客的名字。有人问我:一只蟾蜍,且又淡泊,那是什么样的呢?我说:蟾蜍丑陋而卑微,就好像是人生中遇到挫折、坎坷,身处困境时的状态;淡泊,是看得开,是放得下,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面对困境时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林黛玉咏海棠诗云:“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着紫裙,秋围怨女拭啼痕。娇差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海棠体现的是一种柔艳的女性美,诚如《花镜》所说:“矫冶柔媚,真同美人倦妆”。  相似文献   
7.
北宋文学家苏轼宦海沉浮,荣辱不惊,在多年的外放生涯中,他关注农业与水利事业。无论躬耕东坡所构建的“东坡模式”,还是治理西湖所呈现的“西湖镜像”,都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自力更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观,所形成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具有古老的农业传统背景与基础,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的过程,对当下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艳  徐仲溪 《福建茶叶》2014,36(6):61-63
本文着重从苏轼在海南所作茶诗词的文化内涵、苏东坡之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两个方面进行较详细地阐述,旨在挖掘海南旅游新思路,将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达到进一步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海南茶文化的推广和加快海南茶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星海 《茶报》2000,(4):38-39
宋代诗人苏轼诗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就是这句名诗,把秀峰推上了庐山景观之巅:与此同时,座落于庐山最高处的汉阳峰西的康王各,俗称庐山垄,为庐山三大峡谷之一。谷底,有一奇观,据有关史料记载:“泉水西行为枕石崖所阻,湍怒喷涌,散落纷云,数十百缕,斑驳如玉帘,悬注三百五十丈,  相似文献   
10.
北山会饮     
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 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