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控制稻飞虱种群暴发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高温是制约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了解35℃高温驯化获得的稻虱缨小蜂耐热品系(NR品系)的生防潜力,对不同温度下该品系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寄主卵选择、产卵量以及极端高温胁迫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与未经高温驯化的稻虱缨小蜂品系(HZ品系)相比,20℃时,NR品系雄蜂的发育速率显著高于HZ品系,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卵-幼虫中期和蛹期的发育时间明显缩短。NR品系在高温下能维持正常的产卵能力,35℃下NR品系产卵量仍能达到18.80粒/雌。NR品系有更强的耐极端温度的能力,50℃下NR品系雄蜂的热击倒时间为15.19 min,比HZ品系雄蜂长3.03 min。补充不同营养对NR品系的产卵量存在影响,35℃条件下补充10%蔗糖既能延长其寿命,也能提高产卵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驯化得到的稻虱缨小蜂品系在35℃高温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寄生能力,具备适应稻田夏季高温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裂脖跳小蜂属1新种--韩氏裂脖跳小蜂(Rhopus hanni Zu&Li, sp. nov.),1中国新记录种--硫磺裂脖跳小蜂(Rhopus sulphureus(Westwood,1837))。对新种及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成虫特征照片。  相似文献   
3.
4种花蓟马的鉴别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维球  曾玲 《植物检疫》2004,18(3):149-152
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隶属于缨翅目蓟马科(Thysanoptera:Thripidae).该属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触角8节,前胸背板前缘角及前缘各有1对长鬃,前缘角鬃长于前缘长鬃,后缘角有2对长鬃.前翅前脉与后脉着生排列等距的鬃.雄虫与雌虫形态相似,体略小,体色较淡,一般腹部第Ⅲ-Ⅶ腹板具腹腺域,该属全球已记录有180余种,绝大多数种分布于北美、中美、南美及欧洲等区域[1~3],我国曾先后记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又名节瓜蓟马、瓜蓟马、棕黄蓟马、南黄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192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于烟草上首次发现,目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北部、美洲、澳大利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宽缨酮(EN)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采用浸渍叶碟法和饲料混毒法, 以印楝素为对照, 检测宽缨酮对棉铃虫的拒食及抑制生长发育活性。结果表明, 宽缨酮和印楝素的拒食中浓度分别为12.04 μg/mL和21.62 μg/mL, 宽缨酮的拒食活性优于印楝素。以含10 μg/g宽缨酮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 在第10~12天幼虫体重相比对照分别下降87.90%、88.04%和80.74%, 并推迟5 d化蛹, 蛹重降低。化蛹率、羽化率和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6.00、37.39和14.98百分点, 蛹和成虫的畸形率分别是对照的2.89倍和3.33倍。综上所述, 宽缨酮对棉铃虫具有明显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活性, 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三种稻虱卵寄生缨小蜂消长规律及保护利用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伯传  何俭兴 《昆虫天敌》1991,13(4):156-161
调查表明,三种缨小蜂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稻虱缨小蜂发生稳定、量大。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雌蜂11.3℃和159.1日度,雄蜂10.7℃和160.8日度。平均每雌产卵20粒,选择寄主较宽,稍偏好褐飞虱卵,对抑制早、晚稻中、后期飞虱发生起重要作用。长管稻虱缨小蜂数量最多,但波动大,5~6月高峰,寄生较专,主要是有效地抑制早稻中期和晚稻后期白背飞虱的发生。雌蜂世代发育起点11.7℃,有效积温185.2日度,平均产卵13粒。拟稻虱缨小蜂数量较少,以6~7月较多,每雌产卵5~12粒,对早、晚稻后期的褐飞虱起一定抑制作用。三种缨小蜂多在上午6~8点羽化,羽化头天产卵占总产卵量的八成以上,均能行孤雌生殖。杂草中的多种飞虱卵是三种缨小蜂的渡夏和过冬寄主。合理施药、适当留草是保护利用三种缨小蜂的有效措施。缨小蜂是稻飞虱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1980~1983年,我们在佛山市近郊,对其中群体数量较大的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长管稻虱缨小蜂Anagrus sp,拟稻虱缨小蜂Angrus Paranilaparvatae的消长规律及保护利用进行了考查。现将四年考查结果整理报导,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拟稻虱缨小蜂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91℃,有效积温为198.89日度,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低温对未成熟期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供试温度范围内,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而雌虫产卵历期则与成虫寿命呈正相关,30℃下的雌虫生殖能力最大,种群内禀增长能力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曲线关系。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31.84℃下,内禀增长能力γm=0.1021,种群数量加倍时问t=6.79天,该实验种群将逐日以1.1075倍的速率不断地作几何级数增长。  相似文献   
8.
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为害水稻的最主要害虫。缨小蜂(Anagrus spp)是稻飞虱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常年的寄生率为10%~70%。由于稻田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收割、喷施农药等)和寄生性天敌的滞后现象,稻田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不稳定。有研究表明稻田边杂草及其有关非稻田飞虱对稻田卵寄生蜂起重要的保护和恢复作用[1-3]。我们在田间节肢动物的系统调查中发现,茭白上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 (Matsumura)]的卵寄生蜂中有大量的蔗虱缨小蜂[Anagrus optabilis(Perkins)],对茭白田周围的稻飞虱卵常常有较高的寄生率。为此,我们就蔗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生选择性和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生境调节技术来提高蔗虱缨小蜂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9.
白蛾周氏啮小蜂雌性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忠歧 《林业科学》1995,31(1):23-26
解剖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雌性成虫具一对卵巢,每个卵巢的卵巢管数目为6-10根,且明时左右卵巢管的数目不等:一个卵巢管中的卵数为8-34粒,卵巢内总含卵数可达680粒,实际平均为270.5粒,证明了该种寄生蜂具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采自浙江省江山和安吉的寄生于栗瘿蜂的长尾啮小蜂一新种,即栗瘿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dryocosmiWuet Xu,sp.nov,并对新种进行了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应用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