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179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56篇
  274篇
综合类   36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98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发展包括乡村社区发展和农户发展两个方面 ,二者不能偏废。以岷江上游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黑水为例 ,探讨乡村社区贫困成因及扶贫模式。社区贫困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传统习俗与贫困文化结合、道路交通贫乏、森林资源利用政策以及落后守旧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乡村社区扶贫不同于区域扶贫 ,应以新村建设和易地迁建为主 ,辅以劳务输出、旅游开发和教育扶持。  相似文献   
2.
卓尼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境内海拔在2100~4920m之间,全县总土地面积813.7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48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1.3%。草地类型以灌丛草甸草场、亚高山草甸草场和森林草甸草场为主。市牧业是卓尼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草地是全畜牧业生产和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草原植被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安危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以秦岭南侧汉江和北侧渭河多年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径流泥沙的变化。分析指出在80年代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秦岭南北河流年均径流量均减少,与1935-1980年相比,汉江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1.9%,渭河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27.4%;同时汉江河流泥沙含量明显减少,但渭河河流泥沙含量呈增加趋势,是汉江河流泥沙含量133倍,表明了秦岭南北两侧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响应性。  相似文献   
4.
卢耀 《甘肃林业》2011,(6):16-18
洮河林业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临潭县、合作市境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也是甘肃南部的天然绿色屏障和我国西部地区天然生物物种的重要基因库。1998年9月,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洮河林业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积极投入到“天保工程”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么汉江就是传输血脉的脐带,它孕育了中国的古代文明,促进了不同区域的交往和联系。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汉江遗产廊道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基于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对汉江遗产廊道进行分析与解读,探讨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下汉江遗产廊道的形成过程以及遗产特征。本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汉江流域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以及汉江流域文化现象与社会背景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白龙江上游主要5种灌丛类型进行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均大于其它灌丛类型,臭樱(Maddenia hypoleuca)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最差;不同灌丛类型土壤的初渗率在3.68~44.13 mL/min,稳渗率在1.05~4.71 mL/min,总体上是杜鹃灌丛荚蒾(Viburnum dilatatum)灌丛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灌丛中华柳(Salix cathayana)灌丛臭樱灌丛;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入渗总量和孔隙度呈及显著正相关,和土壤密度呈及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脱落酸(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调节多种植物生理过程,并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PYL蛋白具有结合ABA的活性中心。在非胁迫条件下,ABA水平较低,2C型蛋白磷酸酶(PP2C)与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2(SnRK2)结合,催化其去磷酸化而抑制其活性;在胁迫条件下,ABA水平升高,促进PYL与PP2C结合而抑制其磷酸酶活性,SnRK2靠自身磷酸化激活,又催化碱性亮氨酸拉链(b ZIP)、碱性螺旋-环-螺旋(b HLH)等类型转录因子,调控下游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可由SnRK2直接催化下游抗性相关蛋白磷酸化。本文概述了在ABA胁迫下,PYL,PP2C和Sn PK2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建议将PYL、PP2C和SnRK2分别称做ABA信号转导途径的直接受体、第二信使和第三信使,建立玉米中复杂的脱落酸信号上淳传递网络。  相似文献   
8.
在对汉江流域历史时期降水变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探讨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汉江流域降水相关气候要素的重建工作,总结认为:汉江流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成果颇丰,具有多样的代用证据,为互相佐证提供了重要依据,且已有近几百年年分辨率的旱涝变化序列研究;但研究多集中于汉江上游,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对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1961-2010年岷江上游及周边20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地形矫正的Hargreaves模型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并结合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潜在蒸散量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上升的趋势;年潜在蒸散量以12a为准周期变化,潜在蒸散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而区域内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岷江上游暖干化趋势明显,尤其是近20年,暖干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利用清水河上游张家口水文站多年汛前枯季实测径流和流域面平均雨量系列资料,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得出了相关模型和有关参数,从而为清水河橡胶坝群调蓄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