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1篇
  44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种植效益的影响,2005年山东省农机推广站与章丘市农机局在官庄乡阎满村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对试验监测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小麦生长期长(230天左右),经历秋冬春夏四个季节,旱、冰雹、大风、霜冻、干热风等气象灾害频繁。为了更好地发挥优良品种的优质高产特性,确保下年小麦增产丰收、农民增效,有必要对河南气候、不同生态麦区做以分析,提出种植参考品种。一、气候特点及其多样性河南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等气候基本特点,存在着自南向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两个特。气候多样性和气候过渡  相似文献   
3.
针对宁南山区春季降雨少、低温不利于马铃薯出苗,而作物生育中后期高温胁迫限制马铃薯块茎形成导致减产等问题,于2016年设置垄覆地膜沟内覆盖塑料地膜(DM)、玉米秸秆(JG)、生物降解膜(SM)、麻纤维地膜(MM)、液态地膜(YM)及沟不覆盖(BM),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研究沟垄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DM,SM,MM和YM马铃薯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表现出增温效应,而处理JG和BM表现为降温效应,其中处理DM增温效果和处理JG降温效果最佳.处理YM,JG对马铃薯生长前期保水效果较好,分别较CK显著提高13.3%,27.0%,而处理JG,DM对生育中后期的保墒效果较佳,分别较CK显著提高22.4%,13.2%.处理JG可显著促进马铃薯生长,其增产效果最为显著,DM次之,分别较CK增产47.8%,44.8%,其他处理较CK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宁南山区实施垄覆地膜沟覆秸秆模式可调控土壤水热环境,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旱作区不同厚度废旧地膜捡拾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西旱作农业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厚度废旧地膜对人工捡拾和机械捡拾的捡拾效率、残膜回收率和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加厚地膜可以提高残膜捡拾效率和回收率,随着地膜厚度的增加,人工一次性捡拾用时量和100%捡拾用时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机械捡拾用时量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机械捡拾用时量显著低于人工捡拾。地膜厚度越大,捡拾效率越高,捡拾回收率越高。当地膜厚度达到0.014mm时,人工一次性捡拾回收率达到91.0%,机械捡拾回收率达到89.9%,但两种不同捡拾方式的残膜回收率差异不显著。机械捡拾用时量与成本投入均显著小于人工捡拾,且机械捡拾用时量仅为人工一次性捡拾用时量的14.47%。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兰州市旱作区玉米套种大蒜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起垄覆膜、适时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旱作区土壤压实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旱作区农田不同层次土壤压实度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255个土壤样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压实度的空间变异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最佳土壤压实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厚度均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耕作层最大厚度可达22.50 cm,最低仅有10.21 cm;压实层厚度最大可达17.50 cm,最小值也达到7.50 cm。从不同层次来看,耕作层和压实层的压实度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耕作层压实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最大值可达87.68%以上,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北部以及河北南部地区。和压实层压实度相比,耕作层压实度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在70%~80%时获得较高产量。分析表明,土壤压实度受到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土壤自然属性等环境因子和机械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农田土壤压实情况的改善及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经多点试验研究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增产效果十分显著。3种全膜覆盖方式平均单产比秋季半膜覆盖增产19.97%,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36.4%。全膜覆盖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增产最为显著,比早春全膜双垄沟播增产9.5%,比播期全膜双垄沟播增产18.16%,比秋季半膜覆盖增产30.42%,比早春半膜覆盖增产36.83%,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48.29%。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北方旱作区寿阳白马河流域截潜流集水工程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了截潜流集水效果和高效利用技术的途径和措施。为北方同类型区域综合利用区域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10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了天水旱作地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及可开发程度;并就资源和环境条件对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制约问题进行了讨论,分阶段分层次提出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