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国家为落实垦荒劝农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每县选派一名具有农业技术的人来担任农师这一职役,指导乡里的农业生产,组织开垦荒田,参与乡村管理。农师在承担职责之余,还可享蠲税免役的特权。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及职役制度的完善,太平兴国九年五月罢农师一职。  相似文献   
2.
(一)剧曲中劝农的主旨是怕乡民懒散懈怠、误了农时而致田亩抛荒。《还魂记.劝农》中杜宝云:俺南安府在江广之间,春事颇早。想俺为太守的,深居府堂,那远乡僻坞,有抛荒游懒的,何由得知?昨已分付该县置买花酒,待本府亲自劝农。父老,知我春游之意乎?[八声甘州]平原麦丽,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如栈嫩雨,  相似文献   
3.
王兴刚 《农业考古》2004,(3):100-103
整个宋朝,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为了扩大政府财源,满足人口增加和城市商品经济较迅速发展的需要,都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将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即位反复下诏.令诸州长官劝课农桑,“(建隆)三年……诏郡国长吏劝民播种”,“(乾德)二年春正月辛巳,谕郡国长吏劝农耕  相似文献   
4.
石华  张法瑞 《古今农业》2006,6(1):19-27
农业是稳定政权的基础,元朝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相当重视,颁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和措施,这在《通制条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其中又以卷16《田令.农桑》“劝农立社事理条画”所载更为详实,给元代后期乃至后世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通制条格》“劝农立社事理条画”对元朝中前期农业所起的作用,成为元代农业管理纲领性文件的原因;并且还就这一时期蒙汉杂糅的二元体制对元代的农村、农民、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何发甦 《农业考古》2015,(1):293-300
江西区域的农业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这一区域农业文化蕴育出的耕读文化既有与全国具有共性的地方,也有有其特色的地方。江西耕读文化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大致有四种类型:自愿归隐型耕读文化,入仕前或致仕后耕读文化,壮志未酬型耕读文化,遗民型耕读文化),也表现在士人(士大夫)的农书著作与劝农文中,前者是对中国农业历史知识经验的总结,后者是一种导向性政策文化。  相似文献   
6.
吴十洲 《农业考古》2001,(1):150-163,177
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史中最后一个盛世王朝,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农业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乾隆时期推行“重农务农劝农”,奖劝农桑,赈灾治河的政策,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乾隆三十年正是这一盛世的鼎盛,是乾隆盛世的一个缩影。 乾隆中期,由于摊丁入亩政策在全国推行,出现了以人口的增加,耕种土地的扩大、高产作物的推广、经济作物的普种为特征的农业形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全国人口突破2亿大关,为2.07亿人。由于上面提到的农业形势的作用,人口的迅猛增长并没有产生危机性的后果,反之却将这一繁盛的局面推向了顶点…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帝王都把农业看作国家的根本。"劝农"有三层含义:其一,鼓励农耕;其二,古代政府官员在春夏农忙季节,巡行乡间,劝课农桑,称劝农;其三,官名,古代负责鼓励督促农业生产的官吏,又称"劝农使"。《管子》所谓"劝农功以职其无事,则小民治矣"。行劝农之政,举凡与农事相关的政务无不被冠以"劝农"之名,历史上劝农制度的本意,指由统治者来劝勉诱导天下民众  相似文献   
9.
元代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建置及功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朝重视农桑。司农司、劝农使,编写农书和劝农文,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检查县级官员劝课农桑的成绩,编造农桑文册等,对元初农桑发展有所裨益。实际上,劝农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劝农实为扰民、统计农桑数量和考核官员政绩中的弄虚作假等。元朝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人力不足、畜力不足、粗耕粗作、农时被耽误、农具质次价高购买不便等,这都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农业思想主要体现在劝农、设立社仓和井田制理想等方面。其中,劝农及设立社仓的措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其主张的儒家仁政思想及民本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