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3篇
  118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菌根真菌液泡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繁翔 《林业科学》1996,32(4):342-347
从菌根真菌黑核菌(CenococcumgeophilumFr.)和鹅膏菌[Amanitamuscaria(L.exFr.)Pers.exHook.]菌丝中,采用多元碱化合物诱导原生质体裂解方法,分离出细胞器──液泡。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磷的MMNC培养基中培养4—7天的菌丝经水解酶作用所释放出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液泡化程度;液泡产率约为原生质体的5-10%;细胞质特征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证明了液泡的纯度;而等量原生质体和液泡中酸性磷酸酶及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比较表明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菌根真菌黑核菌和鹅膏菌液泡的特征酶。  相似文献   
2.
将红檬实生苗培养于改良无土基质中,接种泡囊-丛枝菌根Glomuscitrocolum,以不接种菌根为对照,并分别施用含氮量相等的3种氮肥,即硝酸按(NO3-N)、尿素(NH2-N)和硫酸铵(NH4-N)。接种菌根16周后,施不同氮肥的红檬实生苗均有效地感染了菌根,并促进了植株的生长。试验证明,红实生苗施硝态氮(NO3-N)使植株的菌根依赖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几种菌根型食用菌的菌根合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简要介绍 6种共生型菌根食 (药 )用菌在相应树苗上完成菌根合成 ,并成功地长出子实体的事例 ,说明菌根食用菌的发展途径 ;就有关菌根合成的方法及技术作一初步介绍 ;对菌根合成技术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对菌根型食用菌今后的研究与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不同工业大麻品种对不同重金属富集与转移的差异,以云南5个工业大麻主栽品种(ym1~ym5)为试验材料,修复云南矿区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农田。结果表明: 5个工业大麻品种中,成熟期的根系对Pb和Cd吸收量最大的为ym1,对As、Cu和Zn吸收量最大的为ym3,而ym5对Pb、Cu、Cd和Zn吸收量皆最小;茎叶对As、Cu和Cd吸收量最大的为ym3,对Pb和Zn吸收量最大的分别为ym1和ym2;种子对Pb和Cd吸收量最大的为ym2,对As和Cu吸收量最大的为ym5,对Zn吸收量最大则为ym3,ym1种子对Pb、As和Cu吸收量皆最小,对Cd、Zn吸收最小的品种分别为ym4和ym2;5个品种表现为除Cu外,茎叶富集系数皆大于根,根系向茎叶的转运系数均大于1。研究表明,ym1可作为Pb污染修复植物,ym3可作为As、Zn、Cu和Cd污染修复的适推品种。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土壤几种生物修复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生物修复因其环境友好且成本效益高而得到广泛关注。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充分了解每种修复技术的特点,才能更经济、有效地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本研究阐述对比了目前的土壤重金属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植物挥发、植物固定和植物提取)、转基因植物提取、螯合辅助植物修复、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等技术的机制、优势、局限性和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综述提出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需要土壤化学、植物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根据污染土壤的特点,结合具有相应改良特性的转基因植物,是实现污染土壤大面积修复的有效方法。同时,农艺措施对天然超级积累植物的生物量和重金属提取能力的刺激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植物修复可以与其他几种传统修复技术有效结合,利用转基因技术建立土壤+植物+微生物的组合是未来修复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Use of poor-quality groundwater has become inevitable for irrigation to compensate rapidly increasing water demands in many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Salinity and sodicity are the principal soil and water quality concerns in such areas. Many saline–sodic and sodic soils have saline or saline–sodic subsurface drainage waters. Amelioration of these soils needs a source of calcium (Ca2+) that can replace the excess exchangeable sodium (Na+). Most of these soils, however, contain calcite (CaCO3) of extremely low solubility. The native calcite does not supply adequate levels of Ca2+ for soil amelioration as do other chemical amendments. Phytoremediation may help ameliorate such soils through cultivation of certain crops tolerant to ambient soil salinity and sodicity. This amelioration strategy works through plant root action to help dissolve CaCO3 to supply adequate Ca2+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an amendment. During a 3-year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we evaluated phytoremediation against soil application of gypsum and farm manure, and water treatment with sulphuric acid on a calcareous saline–sodic soil (pHs=8.0–8.4, ECe=24–32 dS m−1, SAR=57–78, CaCO3=45–50 g kg−1 for the top 0.15 m depth; Calcic Haplosalids). A saline–sodic water (EC=2.9–3.4 dS m−1, SAR=12.0–19.4, RSC=4.6–10.0 mmolc l−1, SARadj=15.6–18.4) was used to irrigate the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rops grown in rotation. Active desalinisation and desodication processes were observed in all the treatments. After the final wheat crop, the 1.2 m soil profile ECe was 7±0.5 dS m−1 and SAR was 15±2 with non-significant treatment differences, indicating comparable soil amelioration effect of phytoremediation with other treatments. Better crop yiel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anure-treated plots, owing to its annual addition to the soil that possibly improved soil fertility. Phytoremediation needed minimum capital input because no initial investment was made to purchase the amendments.  相似文献   
7.
以尾巨桉(DH32-29)幼苗为试验材料,以植株的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氮平衡指数(NB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为指标,通过盆栽试验设置8个10~140 mg·kg-1浓度镉(Cd)盐溶液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 Cd 胁迫处理下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低浓度(10 mg·kg-1)Cd 处理对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无明显影响。当 Cd 浓度大于20 mg·kg-1,随着 Cd浓度的逐渐增大,其对尾巨桉幼苗的伤害程度也逐渐增加,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生物量减小、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NP、NBI)均下降,qP 无明显变化, MDA 含量升高。Cd 浓度大于60 mg·kg-1以上时,尾巨桉幼苗生长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损伤症状和生长停滞现象。结果表明低浓度(≤20 mg·kg-1)Cd处理下尾巨桉幼苗能正常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大,Cd 处理对尾巨桉的形态和生理特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结合部分桉树适生区土壤 Cd 含量调查及相关研究结果认为,尾巨桉具有一定修复 Cd 污染区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可能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在土壤污染治理的各种技术中(如:换土、化学、生物、电修复、热修复等),生物法因其成本低。效果显著而有较大优势。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土壤生物修复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菌根性食用菌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目前菌根性食用菌栽培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菌根性食用菌与共生植物的相互作用,几种主要菌根性食用菌的培养条件、接种方法和栽培方法,以及种植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菌根研究,比较分析了马尾松在不同样地及不同季节菌根感染率的状况,结果表明,菌根感染率与季节及样地类型有密切的联系,12月份左右,在裸地中菌根感染率较低,只有2.67%;而7月份左右,在马尾松林中,菌根感染率达到了76%.其次,通过一年多对各样地子实体的采集研究和实验室分析,确定在这个阔叶林中与马尾松共生的菌根真菌共4科6属8种,其中硬皮马勃科(Scleroderrnataceae)豆马勃属(Pisolithus)的彩色豆马勃(P.tinctorius(Pers.))和大包硬皮马勃(S.bovista Fr.)以及红菇科(Russulacese)乳菇属(Lactarius Dcex Gray)的松乳菇(L.deliciosus(L.ex.Fr)Gery)分布较广泛,在多数样地中均可找到相应的子实体.最后,本文通过菌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初步探讨了菌根与常绿阔叶林整体退化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