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1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572篇
林业   1150篇
农学   993篇
基础科学   351篇
  1251篇
综合类   3166篇
农作物   369篇
水产渔业   477篇
畜牧兽医   703篇
园艺   167篇
植物保护   51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394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450篇
  2012年   573篇
  2011年   606篇
  2010年   484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460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五大连池火山山杨叶功能性状特征,揭示植物对火山生境的适应,以及对不同坡向的生存策略,为特殊生境和微地形生境下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5座火山共有植物山杨为对象,测定叶面积(LS)、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量(LDMC)、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和叶氮磷比(LNP)等8种功能性状在坡向间、火山间的变化规律和变异特征,分析叶功能性状间相互关系和主成分。  结果  (1)除LCC外,其他7种功能性状在南北坡向间均具有显著差异,LT、LDMC、LNC、LNP表现为南坡大于北坡,而LS、LCC、LPC表现为南坡小于北坡。(2)山杨SLA、LCC、LPC在新、老期火山间差异显著,但在老期火山间差异不显著。(3)火山南坡、北坡山杨LT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南、北坡向及火山间山杨LNP与LN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火山环境中山杨LNP、LPC、LNC和LS在叶功能性状分化中起到主要贡献作用。  结论  五大连池火山山杨叶功能性状的变异与火山喷发的特殊性有关,山杨通过调节自身功能性状形成不同的生存策略来适应南、北坡向和不同火山环境,在生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氮元素缺乏的限制。火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环境,研究火山植被演替和植物功能性状等问题需要结合火山喷发的特殊情况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summer and fall freshwater rearing habitat use by juvenile coho salmon (Oncorhynchus kisutch) in the quickly urbanising Big Lake drainage in south‐central Alaska. Habitat use was assessed by regressing fish count data against habitat survey information across thirty study sites using generalised linear mixed models. Habitat associations were examined by age‐0 and age‐1+ cohorts separately,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compare habitat use across different juvenile coho salmon life stages during freshwater rearing.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e‐0 cohorts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hallow, wide stream reaches with in‐stream vegetation, whereas age‐1+ cohorts were associated with deeper stream reaches. Furtherm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fork length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cohort‐specific habitat use patterns are distinct from those attributable to fish size. Habitat use information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is being used to guide optimal fish passage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the Big Lake drainage. Evidence for habitat use partitioning by age cohort during freshwater juvenile rearing indicates that pooling age cohorts into a single “juvenile” stage for the purposes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may mask important habitat use dynamics.  相似文献   
3.
三种草坪草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特点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在晴天的条件下,假俭草、细叶结缕草和地毯草净光合速率和蒸腾整编的日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假俭草和细叶绍缕草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而地毯草为三峰型,3种草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均有明显的“午睡”现象,日平均净光全速率的大小顺序为俭草>地毯草>细叶结缕草;(2)假俭草和细叶结缕草的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而地毯草为单峰型,3种草出现峰值的时间有所判差别,“午睡”现象均不明显,日平均蒸腾速率的大小顺序为细叶绍缕草>地毯草>假俭草;(3)不同生态因子与3种草坪草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相关程度均不相等。同种态因子与不同草坪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相关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个亲本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的F1,F2代资料,分析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趋势及与其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双亲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2变异程度也大。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较高,可在F2代选择并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度,F1,F2代的蛋白地岑与母本的含量及双亲中亲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F2代的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寄生虫的抗原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寄生虫的抗原变异情况和消除抗原变异对免疫预防影响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评述,许多种类寄生虫绝大部分表面怕变异频繁,从而逃避了宿主动物的免疫作用,变异最频繁的是各种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锥虫,其次是寄生于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几种疟原虫,再其次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的巴贝斯虫,还有几种属鞭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蠕虫的寄生虫,一般认为导致抗原变异的作用机制是表达抗原的基因发生了改变,正在表达的基因停止表达,而同时另一个基因却活化了,对于某些寄生虫抗原变异的规律虽已有揭示,但尚未揭示清全部主要规律,另一些种类寄生虫的抗原变异规律尚不清楚,基因活化的调控亦不甚清楚。抗原变异逃避了宿主动物的免疫,人们已提出了多种克服了的方法与设想,有些已在实验试验中出现端倪,但尚未形成临床上实用的技术,文章对它们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的严重问题,造成这一局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坚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建立社会化防治网络,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Fusarium oxysporum对苗期大豆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病原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大豆幼苗根部的皮层组织,随着病原菌的侵入和扩展,细胞出现坏死,组织发生崩解,根部组织表现红褐色病斑。环境因素对病原菌的侵染时期和在大豆体内潜育时间的长短有着明显的影响。侵染时期主要受病原菌侵入前自身所处状态和寄主的影响,侵入后潜育时间的长短则受植株状态的影响。土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病原菌的侵入和寄主的抗病性,间接影响着病原菌在大豆植株体内的扩展和病症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荒漠水源奇缺,常有干渴威协。骆驼长期在这种自然选择下,造就出一种十分惊人的耐干渴能力,十日不饮可照常供使役,30~40日内缺水不致有生命危险。据研究认为,骆驼高度耐渴的机理主要在于:一次能饮入60~80升甚至更多的水;能饮用含盐量相当高的水;血液和体液中保存水的能力很强;能节约散热、呼吸、排尿、排粪过程中的水份消耗;有较高排泄浓缩尿的能力;可有效利用体内的代谢水;即使高度失水(达体重的30%)也能短期耐受过去。正因其耐渴能力强,所以才使人类开发利用荒漠成为可能;使大面积缺水草埸和其它家畜所不能利用的灌木类植物得到合理利用;还能在缺水条件下持续分泌稀薄的低脂肪驼乳,为沙漠旅行者提供上等饮料。  相似文献   
9.
Genetic diversity estimates in Cicer using AFLP analy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cultivated chickpea and wild Cicer relatives. In total, 214 marker loci were assessed, of which 211 were polymorphic (98.6%) across the 95 accessions that represented 17 species of Cicer. The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 species was highest in C. pinnatifidum followed by C. reticulatum and lowest in C. macracanthum. Three main species groups were identified by UPGMA clustering using Nei's pair‐wise distance calculations. Group I included the cultivated species C. arietinum, C. reticulatum and C. echinospermum. Within this group, C. reticulatum accessions were clustered closest to the C. arietinum cultivars ‘Lasseter’, ‘Kaniva’ and ‘Bumper’,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C. reticulatum is the most probable progenitor of the cultivated species. Cicer bijugum, C. judaicum and C. pinnatifidum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creating group II. Group III contained all nine perennial species assessed and two annual species C. yamashitae and C. cuneatum.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etween group I and group III (0.13) was equivalent to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etween group I and group II (the primary and annual tertiary species, respectively; 0.14).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erennial tertiary species may be as valuable for increasing variation to incorporate novel germplasm in the cultigen as the annual tertiary species.  相似文献   
10.
运动磁场具有电场的特性——电磁关系之一(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经典电磁学中关于电与磁联系的基本实验定律及理论 ,经推导和分析得出电场与磁场的联系是 :运动磁场具有或表现出电场的特性 ,当一个具有磁感应强度为 B的场 ,以速度 V运动时 ,这个场的电场强度为 :E=B× VB。磁场的时变必然是由于磁场的运动所至 ,而运动的磁场具有电场的性质 ,因此所谓时变磁场产生电场只不过是运动磁场具有电场特性这一自然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表现。经典电磁学中把磁场分为静磁场和时变磁场是不合理的。因为与静止相应的是运动而不是时变。磁场的时变和磁场的电特性是伴生关系 ,而非因果关系 ,它们都是磁场运动的结果。所以时变磁场产生电场或者 Faraday- L enz定律不是一个普适的自然规律。但在有些条件下 ,运动磁场和其电场特性之间在数量上确实满足 Faraday- L enz定律 ,因此 ,作为一个从实验中总结出的规律 ,并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它可以在一些领域中作为数学工具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