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7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选用 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 ,饲喂 4种含有不同加工处理玉米的日粮 ,在精粗比为 30∶70 ,饲养水平为 1.3MJ日粮条件下采用 4× 4拉丁方试验设计 ,对瘤胃pH值、NH3 -N和VFA浓度进行了测定 ,并研究了它们的动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各处理组对瘤胃内 pH值影响较小 (P >0 .0 5 ) ;不同处理组与对照组比都有降低瘤胃NH3 -N浓度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对VFA浓度也有一定影响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各处理组间乙酸 /丙酸基本接近 ,均属丙酸 /乙酸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广西西林水牛和摩拉水牛瘤胃纤毛虫种类分布进行了鉴定检测,并测定了其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同时进行了比较研究。全部检出17属63种25型瘤胃纤毛虫,比以前进行的8种反刍动物瘤胃纤毛虫分布研究中出现的总数和每个宿主个体中出现的平均纤毛虫种数多,种类构成最复杂,其纤毛虫构成特点类似于东南亚地区水牛瘤胃纤毛虫构成特点。其中广西西林水牛中检出了Entodinium biconcavumsp n,是至今从未鉴定记载过的认为是新种的特殊种类。广西西林水牛检出13属54种20型、摩拉水牛检出16属45种11型瘤胃纤毛虫。广西西林水牛瘤胃纤毛虫平均密度为2.13×105/mL,摩拉水牛瘤胃纤毛虫密度为3.43×105/mL。中国水牛瘤胃纤毛虫属别构成中Entodinium属出现率最高,但两个水牛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别,其他属别构成也不尽一致。这与不同品种原来的地理环境分布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广西西林水牛瘤胃总VFA浓度为75.60 mmol/mL,摩拉水牛的为58.74 mmol/mL。瘤胃总VFA含量中均为乙酸含量最高,属于典型的粗饲料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固态发酵醋糟饲料(SFVD)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指标及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影响。选择体况相近[(59.04±0.33)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育肥猪60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150 mg/kg土霉素钙,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5%的SFVD。预试期6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基础饲粮中添加5%的SFVD对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具有一定的促进趋势(P=0.056);显著降低了育肥猪饲粮中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P<0.05),对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有一定的促进趋势(P=0.052);显著提高了育肥猪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也呈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P=0.055和P=0.077);显著提高了育肥猪粪便中丙酸含量(P<0.05),粪便中甲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也呈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P=0.071和P=0.054)。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添加5%的SFVD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及免疫性能的提高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习瓒娜  高健  王梦芝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0):2916-2926
为研究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并得出最优脂肪酸组合及添加水平,试验选取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α-亚麻酸4种脂肪酸因子,设置0.5%、1.0%、1.5%等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其中Ⅰ~Ⅸ组为试验组、Ⅹ组为对照组,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各组培养液VFA 24 h内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各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在6 h时Ⅶ组TVFA浓度最高。乙酸/丙酸比值总体呈下降趋势,6 h前下降较快,6 h后趋于平缓。丁酸摩尔百分比在7.97%~15.41%间变动。主成分与最优组合分析表明,TVFA浓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亚油酸、油酸、硬脂酸、α-亚麻酸;以添加1.5%硬脂酸、0.5%油酸、1.5%亚油酸、0.5%α-亚麻酸时组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5.
废弃秸秆生物气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微生物对秸秆进行气化实验,研究表明:高浓度的VFA并不能抑制甲烷的生成,只是使甲烷存在一段休眠期。浸泡10天的秸秆,产气峰值出现快;当秸秆浸泡超过20天时,产气慢、周期长。其原因是浸泡期间生成的乙醇需要一段时间向乙酸转化;而驯化污泥做接种物,甲烷菌活性强,产气周期短。  相似文献   
6.
La3+,Ce3+对厌氧颗粒污泥在不同VFA底物中的产甲烷促进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实验研究了分别添加O.05mg·L^-1La^3+和Ce^3+对不同来源和保存状况条件下不同VFA底物的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为底物时加入Ce^3+,丙酸加入La^3+或Ce^3+,乳酸加入La^3+时都大大加快了反应初期污泥的产甲烷速率,且对比产甲烷活性SMA也有3%-8%的提高;O.05mg·L^-1La^3+或Ce^3+的加入使污泥利用丙酸的速度加快,对于厌氧反应器的恢复运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甲酸为底物时,La^3+,Ce^3+的加入对污泥产甲烷曲线形状没有影响,对SMA则分别降低了9.21%和3.37%;乙酸添加La^3+在反应初期明显降低了产甲烷速率,但SMA并未降低。厌氧颗粒污泥经长时间低温存放后,原来对其SMA有提高作用的稀土浓度此时可能会作用不明显甚至会降低SMA;低浓度稀土离子对污泥产甲烷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时,相同质量浓度下Ce^3+比La^3+对污泥的抑制作用小;驯化培养过程有利于污泥对稀土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8.
本研究采用体外累积发酵产气法和16Sr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研究了来自香菇、银耳和黄芪的天然免疫活性多糖(LenE,TreE和AstE)及酵母胞壁甘露寡糖(MOS)对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多糖提取物的总糖含量均占干物质的60%以上,而MOS总糖含量在90%以上。多糖和寡糖具有不同的发酵模式;MOS、AstE和LenE三种糖的发酵模式相似,呈一阶段发酵模式;TreE呈两阶段的发酵模式。三种糖中,MOS和AstE发酵速度较TreE快。MOS和AstE在发酵后总VFA产量最高,pH最低;黄芪多糖发酵后产生较多的直链脂肪酸和较低的氨。这些多糖和寡糖提取物影响肠道微生物的活性和组成成分,体现在发酵模式和发酵终产物的显著改变上。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来自香菇、银耳和黄芪的天然免疫活性多糖(LenE,TreE和AstE)及酵母胞壁甘露寡糖(MOS)在体外发酵后,均具有显著改变鸡盲肠微生物发酵终产物的含量和盲肠微生物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粮精粗比对瘤胃液VFA浓度、胃肠道各段pH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24只3~5月龄的无角陶赛特(♂)×(小尾寒羊×滩羊)(♀)断奶公羔(平均体质量25.83±6.14 kg)按同质原则分成3组(各8只);正试期(40 d)分别饲喂精粗比为65:35(A)、50:50(B)、35:65(C),相应消化能和粗蛋白水平为1.0、0.9、0.8倍NRC推荐量的全混合饲粮,正试期末每组屠宰6只羔羊,用于取样、测定.结果表明:(1)A处理羔羊瘤胃液总VFA(TVFA)浓度显著高于B、C处理(P<0.05).(2)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羔羊瘤胃液、空肠后段黏膜(7.03、7.31、7.35)及内容物(7.19、7.30、7.58)与回肠内容物(7.16、7.33、7.57)的pH(P<0.05).(3)各处理羔羊瘤胃液乙酸和丙酸摩尔比介于0.612~0.654与0.185~0.190之间,乙/丙酸比变动范围为3.38~3.57.(4)小肠各部分各种消化酶活性随营养水平的变化不一致.(5)小肠内容物糜蛋白酶、黏膜与内容物脂肪酶的最高活性均出现在空肠中段,内容物胰蛋白酶最高活性是在空肠后段,空肠后段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的α-淀粉酶活性均较高.结果表明,饲喂高精粗比全混合饲粮时瘤胃仍保持乙酸发酵类型;饲粮精粗比影响瘤胃、皱胃内容物与小肠后部黏膜及内容物的pH;十二指肠中具有较高的α-淀粉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装有瘤胃瘘管的肉牛(390±30kg)饲喂全羊草的基础日粮,瘤胃灌注4种不同摩尔比例的混合VFA(乙酸:丙酸:丁酸为75∶15∶10,65∶25∶10,55∶35∶10和45∶45∶10),按4×4拉丁方试验设计测定了灌注后代谢产热率(HP/ME),VFA转化为体脂肪的效率(Kf)和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的效率。结果表明,随着灌注混合VFA中丙酸比例超过25%,HP/ME明显降低(P<005),Kf值极显著地增加(P<001);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的效率显著增加(P<005);HP/ME与瘤胃中乙酸比例、Kf值与瘤胃液中丙酸比例均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