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24篇
综合类   90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花柽柳nrDNA的ITS序列片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丽  潘伯荣 《干旱区研究》2003,20(2):148-151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 ,对白花柽柳 (TamarixalbiflonumM .T .Liu .)的nrDNA的ITS区 (包括ITS -l,5 .8SrDNA和ITS - 2 )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该植物的ITS序列和长穗柽柳 (Tamarixelongata)的序列差别不大 :ITS - 1片段的长度都是 2 5 9bp ;ITS - 2片段的长度同为 2 44bp ;G C百分含量仅相差 1% ;碱基差异共发生 18处。由ITS及 5 .8SrDNA序列分子证据看 ,白花柽柳更可能是长穗柽柳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新疆柽柳幽柽木虱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新疆的柽柳属植物上发现3种木虱,对其中的柽柳幽柽木虱进行了研究。该种木虱在新疆阜康地区1年发生1代,以4龄若虫在柽柳多年生枝条上越冬。越冬若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取食,并使枝条顶端形成虫瘿,若虫在虫瘿内发育到5龄,至6月开始羽化,成虫平均寿命7.3d。雌成虫将卵产在花苞内,若虫在花苞内取食形成虫瘿,4龄若虫10月中旬爬出虫瘿转移到多年生枝条上越冬。发现若虫寄生蜂1种。  相似文献   
3.
利用Photosynq MultiseQ多功能植物测量仪测定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3种主要防护林植物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和梭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揭示3种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策略,为沙漠公路防护林的管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种土壤都呈碱性;0~30 cm土层中的电导率(EC)远高于30 cm以下的土层。1 m内梭梭土层中的含水量高于多枝柽柳高于头状沙拐枣。2)3种植物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温度和线性电子传递(LEF)及植物周围的大气温度日变化均先升后降,且都在14:00达到最高;而大气湿度、实际光化学效率Y(II)日变化均呈‘V’型。3)PAR基本上与3种植物的LEF、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呈显著正相关,与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呈显著负相关;3种植物的Y(II)与Y(NPQ)、Y(NO) 均呈极显著负相关。3种植物的LEF、Y(II)、Y(NPQ)的日均值差异不显著,但梭梭与多枝柽柳的NPQ和Y(NO)日均值差异显著。4)在3种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中,梭梭和头状沙拐枣的LEF、NPQ和Y(II)要高于多枝柽柳;而多枝柽柳的Y(NO)要显著高于头状沙拐枣和梭梭。因此,高温和高光均对3种植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3种植物的抗逆性强弱顺序分别为梭梭>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  相似文献   
4.
柽柳有效天敌昆虫筛选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参照前人对杂草天敌筛选标准、植物与昆虫互作理论和近年来对柽柳原产地主要天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制定出柽柳天敌遴选量化标准,共计10项特征,满分为47分。并以此对取食柽柳的12种天敌进行了筛选。柽柳条叶甲得分最高(43分),其次是斯氏伞锥象(41分),推荐这2种天敌昆虫作为首选天敌引入美国做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Salt cedars (Tamarix) are invasive halophytic species and heavy water consumers. However, Tamarix possesses interesting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for its opportunistic and resilient abilities: analogous to a miniature photodesalinization machine, it thrives on saline soils toxic to most plants. Here we observe, document, and reveal the salt separation process of T. ramosissima. Specimens were cultivated under controlled artificial conditions, then analyzed by microscopic and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Tamarix ramosissima is shown to produce varied morphologies of salt crystal aggregates from vesiculated trichomes an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separate anions and cations. Sodium chloride, potassium chloride (KCl), and potassium sodium sulfate [K2.25Na1.75(SO4)2] were major exuded salt crystal phases, with smaller quantities of other phases present. Compositions of crystals exuded by individual plants were consistent with compositions of the soils they grew on. Although T. ramosissima may be an invasive nuisance, it may possess other worthwhile attributes such 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viable phytoremediator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相似文献   
6.
翻译起始因子是一类翻译起始所必需的特异蛋白因子,前期研究表明柽柳翻译起始因子 (TheIF1A) 基因能对外界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做出响应,且过表达 TheIF1A基因能提高酵母和烟草的抗旱耐盐能力。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基因的抗逆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对柽柳翻译起始因子(TheIF1A) 基因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共获得5个互作蛋白,分别为RNA聚合酶β II亚基 (RNA polymerase beta II subunit)、ATP合成酶CF1α亚基蛋白 (ATP synthase CF1 alpha subunit protein)、细胞色素b6/f 复合物亚基IV(cytochrome b6/f complex subunit IV)、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蛋白(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small subunit)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5个蛋白基因及 TheIF1A 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与 TheIF1A基因基本一致,表明TheIF1A可能通过与这些蛋白相互作用来参与逆境胁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 基因的抗逆机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完善林木抗逆机制的研究,并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林木抗逆性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并计算了8个柽柳属植物种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它们扦插繁殖中的7个观测指标值间的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柽柳枝条扦插繁殖观测指标间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茎粗>地上生物量>主根长>株高>侧根数>一级分枝数;柽柳种间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中国柽柳>甘肃柽柳>甘蒙柽柳>刚毛柽柳>短穗柽柳>长穗柽柳>紫杆柽柳>多枝柽柳,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柽柳种间及扦插繁殖观测指标间的主次顺序。  相似文献   
8.
植物响应盐胁迫逆境,涉及一系列的保护酶类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SOD酶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本研究通过对盐胁迫后7个柽柳转录组分析和进一步测序验证,获得了2个柽柳FeSOD基因全长cDNA序列,它们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残基数分别为256、308,分子量为63.8、75.4 kDa,理论等电点为5.0和5.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这2个FeSOD基因在盐胁迫后柽柳根和叶中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在根中,第9天时, ThFeSOD1和ThFeSOD2基因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在叶中, ThFeSOD1和ThFeSOD2在胁迫3天受明显的诱导,而5天表达受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盛行风作用下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典型多花柽柳(Tamarix hohenackeri)灌丛资源岛特征,旨在深入了解在类似的生境下柽柳灌丛的生态学意义,为盐碱地改良和荒漠—绿洲的生态保护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土壤系统采样,全面了解冠下、冠缘和间地110 cm深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含水率(SMC)、土壤pH和EC值特征,探讨盛行风对灌丛资源岛的影响。[结果] ①典型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冠下枯落物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冠缘和间地,SOC含量在冠下显著大于冠缘,具有资源岛特征; ②盛行风背风向冠下SMC、冠缘和间地SOC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方向,且冠缘0—5 cm土层有着较低的土壤pH值; ③背风向地上生物量和冠缘枯落物量显著大于其他方向,减少了水分蒸发,促进了SOC的增加。[结论] 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土壤不仅冠下具有资源岛特征,且背风向土壤会形成更适合植物生长的SMC,SOC含量和较低土壤pH值,即风影区资源岛。  相似文献   
10.
采用ABT生根粉、IBA处理柽柳半木质化嫩枝,以清水为对照,在全光照喷雾装置内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以质量浓度200 mg·L-1的ABT处理柽柳嫩枝插穗1 h,平均生根率为84.44%,平均苗高为27.58 cm,平均主根长为10.9 cm;用相同质量浓度、相同处理时间的IBA进行处理,平均生根率为65.56%,平均苗高为25.31 cm,平均主根长为11.37 cm,ABT生根粉处理的生根效果好于IBA,但两者对苗高和主根生长均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