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3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707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86篇
综合类   636篇
农作物   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杉木优良源在江苏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推广的背景和依据,组织体系,措施与配套技术,推广情况及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杉木林地套种绿肥筛选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收集了三十种绿肥,在杉木当年造林地上进行套种试验,根据其生长状况、生物量、覆盖度及对杉木生长的影响,把供试绿肥分成三类,初步筛选出羽扁豆、决明豆、日木草为适宜杉木林地种植的林用绿肥。同时对今后林用绿肥的选择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1959年,将初选出的35个优良家系作进一步的区域性试验,经过4a观测研究后认为.①61号等8个家系,表现突出,在我市推广,增产明显,②选出的17株优树,同初级良种相比,第4年增产138.2%,成熟期可望增产37.7%,③杉木4a生时,进行选择是较为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福建省官庄林场杉木第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试验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子代测定结果表明,参试家系间的效应显著;利用方差分析的结果,估算了杉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并以10%、20%的选择强度估算出杉木的遗传增益值。通过分析得出杉木各生长性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依材积选择出46个优良家系,用作造林,4年生时估计其遗传增益可达41.37%~51.37%。  相似文献   
5.
猴头菌新菌株宁猴6号的选育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孢分离技术产生多个新组合 ,经驯化筛选获得猴头新菌株宁猴 6号 ,宁猴 6号为适合用针叶林木屑物料栽培的新菌株。生物学特性表明 :猴头菌宁猴 6号菌丝生长适温 2 5~ 2 8℃ ,子实体生长适温 15~2 0℃ ,菌丝生长期短 ,36~ 4 0d长满瓶底 ,栽培袋在常温下培养 4 3~ 5 0d菌丝满袋。室内栽培生物学效率达5 6 .0 0 % ,室外栽培生物学效率达 6 1.4 0 % ,子实体中型匀称近球型 ,柄短或无柄 ,刺长 0 .9~ 2 .2cm。宁猴 6号不仅适于阔叶木屑栽培 ,最突出的是适应针叶林木屑栽培  相似文献   
6.
立地管理措施对7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采取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营造的第2代杉木人工林7年生时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BL3(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对7年生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BL2(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处理、BL1(全树收获)处理和BL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而SB(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处理杉木生长最差。炼山处理的7年生杉木蓄积量仅为不炼山处理的85.73%,但不同试验处理之间杉木生长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市滨海盐土区与杉木中心产区的气候因子比较接近,基本适宜杉木的生长,杉木造林选择地下一在1.5m以下,排水良好的采伐更新迹地并采用 栽植法效果较好。新造幼林套种作物以棉花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杉木老龄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数级数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建立3 600 m2的大样地分析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样方的平均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为6.86种和35.75株,各样方的物种数及个体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杉木老龄林群落中生境空间对物种个体的承载能力,还未限制其物种数量。个体数-种序(p>0.05)和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均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则能够较好拟合个体数-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但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则不适合用该模型来解释。随着尺度的增加,物种数和个体数的变异系数、二者间的相关性及物种数的方差逐步下降,个体数的方差却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38 a生5种密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下物种种类多达121种,灌木层以杜茎山(Maesa japonica)为主,草本层以双盖蕨(Diplazium)、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等蕨类为主。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大多在初植密度为5 000 hm~(–2)时最高。不同土层间各种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密度间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同,更多的土壤养分在高密度或低密度林)分下达到最大。除了p H、有机碳以及纤维素酶外,其他土壤养分受林分密度变化响应均显著(P0.05)。0~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而20~4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p H、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显示,初植密度为6 667 hm~(–2)时最高(1.17),第二为3 333 hm~(–2)(0.93),其次为5 000 hm~(–2)(0.28)、1 667 hm~(–2)(0.12)和10 000 hm~(–2)(–2.49),得分前两名显著大于其他得分。以上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在5 000 hm~(–2)更有利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稳定,但不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密度过低或过高皆不利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发展,特别是密度过高时,对林地伤害巨大;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出现"驼峰模式",杉木人工林初植密度6 667 hm~(–2)和3 333 hm~(–2)更适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套种是杉木人工林经营的重要措施,磷是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限制性养分元素之一,但套种模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套种林(杉阔套种幼林、杉阔套种成熟林)和杉木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差异,分析套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套种林显著改变土壤总磷、土壤总无机磷、土壤总有机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APA),大小顺序均为杉阔套种成熟林>杉阔套种幼林>杉木幼林。(2)土壤各磷组分中活性磷含量较低,其中NaHCO3-Po在活性组分中占主导;土壤NaOH-Po是中等活性磷的主要组分,杉阔套种成熟林尤为显著;闭蓄态磷(Residual-P)在总磷含量中最高。(3)与杉木幼林相比,杉阔套种成熟林显著增加了树脂提取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NaHCO3-Pi、NaHCO3-Po)、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NaOH-Pi、NaOH-Po)、氢氧化钠残留提取态有机磷(NaOHu.s-Po)、盐酸提取态磷(HCl-Pi)和闭蓄态磷(Residual-P)含量;土壤总无机磷、NaHCO3-Po、HCl-Pi、NaHCO3-Pi、NaOHu.s-Pi和Residual-P对杉阔套种幼林的响应不敏感。(4)除含水率外不同林龄下杉阔套种林土壤磷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总碳氮、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呈正相关性(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磷组分的变化主要受MBP调控,且MBP与有机磷组分(NaOHu.s-Po、NaOH-Po)和HCI-Pi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套种林的土壤磷素有效性高于杉木幼林,土壤养分状况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