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际调查和现状分析了西溪湿地滨水植物景观。对西溪湿地的一些滨水地带的调研,发现其中观花类的植物有56种,分为30科,49个属;观叶植物则有28种,分为25科,28个属。从湿地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的手法出发,分析了主要滨水绿化景观,总结了湿地的滨水地带的植物配置的特色,并对其植物配置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为优化湿地滨水植物景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溪高原鳅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91尾西溪高原鳅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体长范围为4.8~12.9cm,体重范围为1.59~26.92g;体长与耳石大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年龄可分为4个龄组,以2龄和3龄个体占绝大多数。脊椎骨是鉴定西溪高原鳅年龄的理想材料,而耳石不适合于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3.
手掌樟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深潭口,四株百年古樟树分布在河岸两侧,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其中一株老樟树似一只巨大的手掌招呼着八方来客。此树高约50米,树龄百年以上,树形奇特美观。  相似文献   
4.
于2011年4、7、9和11月对西溪湿地的11个采样点水样进行了不同形态氮含量的测定,分析了TN、NH3-N及NO3--N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出入水口附近的采样点水体中氮含量总体较高;西溪湿地水体中TN和NH3-N含量分别在11月份和9月份时达最高值,但均在4月份时最低,而NO3--N含量分别在11月份和7月份达至最高和最低水平;西溪湿地水质表现为季节性的TN和NH3-N超标,TN含量多达超Ⅴ类水平,NH3-N含量多达Ⅲ~Ⅴ类水平,且7、9、11月超标相对严重.因此,今后应加强西溪湿地水质中TN和NH3-N的季节性监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5.
魅力西溪     
西溪在杭州西北,《梦粱录》说:“自武林山之西,名曰西溪。”西溪是杭州的一片江南水乡,自然而富野趣,风光极美又多人文沉淀。循着郁达夫《西溪的晴雨》,泛舟西湖以西,体会风格迥异的另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是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最早建设的Ⅰ区的环节动物密度在各季节均低于建设较晚的Ⅱ区和Ⅲ区,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Ⅰ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虽然与Ⅱ区和Ⅲ区没有明显差异,但总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早期建设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NOSIM分析显示,西溪湿地不同区域或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表明这两个优势物种对西溪湿地底栖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湿地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BIO-ENV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是影响秋季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同时底泥总磷含量对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晋江西溪流域1985与2001年两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周长—面积分形方法计算获得了西溪流域两期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并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的整体分形维数从1985年的1.255减少到2001年的1.169,整体空间结构向着简单、规则的方向发展;林地和水域的分形维数有所增加,其余用地类型均表现为减小。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的整体稳定性指数从1985年的0.245增加到2001年的0.331,用地的整体空间结构更加稳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最稳定的地类在1985与2001年分别为林地和草地,两期最不稳定的地类均为耕地。1985—2001年,人类活动对占西溪流域面积近50%的林地的利用趋于无序,空间结构趋于不稳定,今后应重点加强对林地有序利用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动植物资源现状,以及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构建生态景观中的积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西溪湿地共有水生植物100种,隶属38科,其优势种为芦苇、芦荻、再力花、茭白、旱伞草、慈菇、菖蒲等7种;(2)西溪湿地水生植被可划分为挺水、浮水、漂浮、沉水4类;(3)分布面积达0.85km2,其中挺水植物0.60km2,浮水植物0.13km2,漂浮植物0.10km2,沉水植物仅0.02km2.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园林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植物景观,能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穷魅力。作者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人性化处理技术,以期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