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1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芒萁马尾松林下可燃物分布及其燃烧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春季,在福建省闽清县白樟林业站辖区,对刚发生不久的火烧迹地进行调查,并在火烧迹地四周选择与过火区域林分状况相似的芒萁马尾松林,对林下芒萁及主要灌木的负荷量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芒萁马尾松林下可燃物分布及其燃烧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一旦发生火灾林下可燃物可能释放的能量,并将芒萁马尾松林下地表可燃物的潜在能量与其他林分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降低此类林分火险等级的几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芒萁是我国南方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锋植物.为探究短期高温胁迫对芒萁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智能光照培养箱对芒萁进行高温胁迫控制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芒萁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以及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叶绿素总含量(Chl)数值.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水分变化对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光响应进程及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分析芒萁单优层片发育成因。  方法  设置不同光合有效辐射[轻度遮光(透光率为35.96%,L1),中度遮光(13.00%,L2)和高度遮光(4.75%,L3)]与土壤水分[充足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W1),中度干旱(50%~55%,W2),重度干旱(25%~30%,W3)]双因素控制试验,并以全光处理为对照,比较分析盆栽芒萁光合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  ①轻度遮光条件下,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芒萁的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YAQ)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轻度遮光条件下充足水分(W1)和中度干旱(W2)的Pn大约比重度干旱(W3)和对照(ck)高34.4%~69.2%;②中度遮光和高度遮光条件下,各浇水处理间芒萁的Pn大致相近且略高于ck,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差异不显著(P>0.05),增加遮光强度能够缓解水分亏缺对芒萁的光合特征参数的负面影响;③在相同水分处理条件下,随着遮光强度增加,芒萁的荧光参数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④轻度和中度遮光下重度干旱降低了芒萁的光合机构能力,高度遮光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盆栽芒萁叶片的电子传递效率(ψO)、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o)、能量流参数和光合性能指数(PIABS)均出现上升趋势,说明弱光环境下芒萁表现出明显的抗旱性。⑤遮光和干旱处理未对芒萁的PIABS和综合性能指数(PItotal)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芒萁的PSⅡ没有受到严重损害。  结论  因此,中度遮光+充足水分组合处理有利于盆栽芒萁积累光合产物,中度遮光与中度干旱下盆栽芒萁拥有最高的PSⅡ活性,盆栽芒萁对遮光和土壤水分变化的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图3表3参38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极度退化的崩岗生态系统内芒萁的生长状态和养分储存特征,对闽西南3处不同侵蚀强度的典型崩岗内芒萁叶片C、N、P含量及C/N、C/P、N/P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侵蚀强度下崩壁部位和崩岗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崩岗内芒萁叶片的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77.10 g·kg~(-1)、6.45 g·kg~(-1)、0.25 g·kg~(-1),芒萁叶片的N、P养分含量极低;而C/N、C/P、N/P平均值分别为96.82、2 097.20、27.67,芒萁生长受P限制。不同侵蚀强度下的崩壁内芒萁叶片的C、N、P含量及C/P、N/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含量、C/P和N/P均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减小,N含量在中度侵蚀的崩壁内较高,而P含量则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表明芒萁对土壤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P含量、C/P和N/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含量在集水坡面最高,在崩壁最低;而C/P、N/P均表现为崩壁显著大于其他各侵蚀部位。可见,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崩壁中芒萁对C的同化能力强于其他侵蚀部位,且对P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侵蚀部位。综上,在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中,芒萁有较强的同化C能力和较高的对P利用效率,能通过调节自身C、N、P元素含量很好地适应土壤侵蚀严重、养分极度贫瘠的生境。  相似文献   
5.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芒萁秸秆腐熟过程中腐殖质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萁秸秆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4种微生物菌剂对芒萁秸秆发酵腐熟过程中腐殖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30 d后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均显著降低发酵物全碳量、提高胡敏酸含量、降低胡敏素含量,使PQ值和HA/EA比值显著提高,说明微生物菌剂处理对芒萁秸秆腐殖质形成和组分有显著影响,其中木霉菌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适宜作为芒萁秸秆的腐熟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人工降雨为条件,设置径流小区,布设不同的芒萁盖度,揭示紫色土区不同芒萁盖度下的产流产沙规律,探究地表水的入渗强度,揭示芒萁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效益。结果表明,不同芒萁盖度下的产流时间随着芒萁盖度的升高而延长,当芒萁盖度大于60%时,初始产流时间曲线斜率变缓,芒萁盖度在10%~50%时,初始产流时间变化幅度较小。紫色土坡面产流量随着芒萁盖度的增大而减小,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芒萁盖度在50%以下时,对径流量减少没有显著的影响,当芒萁盖度>50%时,产流量减小显著且处于稳定状态。当芒萁盖度>50%时,坡面产沙量会达到稳定值,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在紫色土坡面芒萁覆盖度达到50%就能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而关于坡面入渗率方面,芒萁盖度在50%~60%间坡面入渗强度曲线较为接近,可能由于在50%~60%间存在盖度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7.
以朱溪小流域来油坑野外试验场作为研究区,以实时动态差分仪(Real-time kinematic,RTK)进行微地形实地测量,生成高精度DEM和芒萁分布区,提取研究区微观地形坡位因子,对坡度图和芒萁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坡位对芒萁散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芒萁散布明显地表现为高度集中于沟谷、低坡和高坡,中坡和平坡地区也少量存在,沟脊不存在或者零星地出现.低坡占41.68%,沟谷30.52%,高坡占17.48%,平坡、中坡和沟脊所占面积最小,均不足5%.②坡位引起水肥变化,导致芒萁在不同坡位上的分布比例不均.③微观地形的研究在实际水土流失区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种植类芦后林地芒萁生长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分析材料系“福建水蚀荒漠化和矿山废弃物地区快速绿化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的一部分。类芦是治理水土流失最优良的草种之一,种植类芦后促进了林地芒萁的大量繁衍,从而加快了林地植被恢复。该通过芒萁孢子的萌发生长条件与芒萁生物学特性分析、类芦与芒萁种间生长关系的分析等,揭示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种植类芦后,能快速促进芒萁繁衍生长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在广东省广州市芒萁叶柄上发现的散斑壳属一新种,即芒萁散斑壳。对该种作了拉丁文特征简介、汉文描述和图解。主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相似文献   
10.
粗饲料是草食动物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扩大粗饲料的来源,将采集野生的三叶鬼针草、芒草、芒箕与人工种植的王草分别晒制并加工粉碎制备成干草粉,添加制成配合饲料饲养家兔,试验6周。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组、芒草组、芒箕组和王草组家兔的总增质量分别为940.17、830.67、885.17和792.83 g,三叶鬼针草组与王草组相比差异极显著,与芒草组间差异显著,与芒箕组差异不显著,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三叶鬼针草组饲料转化率最高,其次为芒箕组和芒草组,王草组最低。这说明,三叶鬼针草营养价值高,喂兔效果好,作为草食动物饲料值得开发,芒草、芒箕和王草使用过多不利于家兔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