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8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林业   455篇
农学   280篇
基础科学   399篇
  173篇
综合类   1755篇
农作物   270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1252篇
园艺   286篇
植物保护   1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法(MIP)、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等手段,研究了偏高岭土(MK)掺量对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掺入MK能够有效改善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MK掺量增加,抗压强度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MK掺量为8%,此时28 d抗压强度为98.5 MPa,较基准组增加13%,氯离子迁移系数为1.89×10-12 m2/s,较基准组减小60%.微观结构试验表明适宜的偏高岭土掺量能够有效促进水泥水化;偏高岭土颗粒的晶核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协同作用,使得机制砂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更加均匀密实,机制砂混凝土的多害孔、有害孔减少,少害孔增加,从而提高了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无损、简单、快速、准确估测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组成,提升作物的精细管理水平.本文基于辣椒叶片对光的吸收特性,利用光谱透过率通过计算得到叶片的吸光度,使用四阶导数法在640~690 nm波段找到与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波峰:649、668、681nm.参照化学法检测植物叶绿素含量和组成的吸光度法,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建立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检测模型并对比.其中以649、668、681nm处吸光度建立的模型检测叶绿素a含量的结果最好,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RE)为8.86%,决定系数(R2)为0.879;以649、681 nm处吸光度建立的模型检测叶绿素b含量的结果最好,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RE)为9.84%,决定系数(R2)为0.878.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栽培的模式,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三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较单作棉花可增加纯收入,棉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均增加;马克隆值变优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在棉花盛蕾期棉花叶面积指数三种模式均比对照提高,在棉花盛铃期及以后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因模式不同而有差别。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的籽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纤维品质较优,其生产优势较为明显,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给缺铁地区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研究不同磷/铁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分析农艺性状与大豆植株磷、铁性状的关系,以及磷、铁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并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对不同磷/铁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R5期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叶片干重、茎干重、荚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8期籽粒铁/磷浓度比呈正相关关系;磷低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3期叶片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单株粒重均与R8期籽粒铁浓度有关,但R8期籽粒铁浓度对两种基因型的作用相反,表明R8期籽粒铁浓度是影响低铁条件下不同品种单株粒重差异的重要指标.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发现,磷/铁为1~10时,随着磷/铁比值的增大,磷高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升高,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下降.综上,缺铁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磷低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5.
仙桃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仙桃市油菜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该文介绍了近十年仙桃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贵妃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试材,采后以1%壳寡糖、1.0μL/L 1-MCP单一及复合处理,处理后置于20℃、相对湿度85%~95%环境中贮藏,分析不同处理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与1-MCP熏蒸复合处理较两者单一处理更能降低枇杷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保持果色;延缓果实还原型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抑制枇杷果实的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的上升;显著改善果实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1%壳寡糖+1.0μL/L 1-MCP熏蒸复合处理技术比两者单一处理具有更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7.
典型畜禽粪便配伍食用菌菌渣堆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3种典型畜禽粪便工厂化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典型禽畜粪便和食用菌菌渣废弃物有机肥料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以新鲜牛粪、猪粪和鸡粪配以2倍质量(DW)的食用菌菌渣进行堆肥试验,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铵态氮、硝态氮和发芽指数等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牛粪、鸡粪和猪粪处理在55℃以上的持续时间均超过15天,堆体温度均超过70℃。堆肥结束时,猪粪、鸡粪、牛粪处理的pH值分别为pH 7.59、7.81、7.48,符合腐熟堆肥pH 5.5~8.5的一般标准,种子发芽指数(GI)均大于80%,总养分(N+P_2O_5+K_2O)分别为4.31%、5.01%、4.57%,只有鸡粪处理满足有机肥养分标准(NY 525—2012)。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牛粪、鸡粪和猪粪处理铵态氮的减少量分别为45.6%、29.2%、33.9%,而相应地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到2.59、2.57、2.15 g/kg。本研究结果可为适度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比较了不同剂型、不同厂家的嘧菌酯产品在离体、盆栽和大田条件下对稻瘟病菌的活性,旨在明确不同剂型和厂家的产品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方面的效果差异,为该药剂的合理科学使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嘧菌酯产品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对稻瘟病菌活性的趋势基本一致,但相同剂型及不同剂型产品之间的防治效果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茶苗移栽具有良种化程度高、茶树个体差异小、茶树生长发育整齐、可快速成园早投产等优点,因此在当前开发建设新茶园时被普遍采用。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有的地方对茶苗移栽有关技术、标准、方法把握不准和管理措施不当,导致第一次茶苗移栽成活率不高,第二年开始大面积补苗,甚至第三年、第四年还要补栽,一连几年难以成园,补栽茶苗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到茶树生长的整齐度,延误正式投产。为了减少损失,提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是粤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以韶关地区 20 a 生马尾松人工林为 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坡向对其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的调整经营措施。结果表明,南坡马尾 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显著高于北坡,坡顶胸径与北坡近似,树高大于北坡,且径高比最高;北坡的冠幅、 冠长和冠体积均高于南坡和坡顶,反映马尾松喜光特性。南坡单株材积高于北坡和坡顶,坡顶中小径级 个体 (DBH 10~25 cm) 比例高于南坡和北坡,但大径级个体 (DBH 25~30 cm) 比例明显下降,大径级个体 单株材积和比例对林分蓄积影响最大,蓄积以南坡最高,其次为北坡,坡顶最低。根据不同径级单株材 积和蓄积的坡向间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探讨了不同坡向马尾松间伐强度、改造树种选择和培育模式, 对于促进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林分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