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2篇
  23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云  陈松鹤  杨洪坤  张雪  郭翔  樊高琼 《核农学报》2021,35(11):2616-2625
为探究优化栽培管理对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穗型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2019年,以大穗型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品种川农16为材料,在秋闲季秸秆覆盖配施干猪粪条件下适期早播形成优化栽培管理,并以当地常规栽培管理为对照,解析优化栽培管理对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栽培管理下有效分蘖发生速率提高65.7%,发生期较常规栽培缩短1.6 d,第一、第二叶位分蘖发生率分别提高8.0和27.4个百分点,拔节时第一、第二叶位分蘖叶龄分别达到4.1和3.1;优化栽培管理提高了小麦拔节期N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开花期NSC含量也较常规栽培管理提高1.0~3.4个百分点;优化栽培管理下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39.8%、12.7%和9.9%,分蘖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99.2%、35.3%和37.1%,且成熟期分蘖干物质占比较常规栽培管理增加6.2个百分点,收获指数由0.40增加到0.45(两品种两年均值)。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是限制两种穗型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子,优化栽培管理下川麦104有效穗增加11.0%~18.4%,增产13.5%~30.5%;川农16有效穗增加4.5%~8.7%,增产22.2%~23.7%。研究认为,秋闲季秸秆覆盖配施干猪粪条件下适期早播形成的优化栽培管理,可充分发挥系统优势,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和光合生产,减弱主茎与分蘖的非对称竞争,促进优势分蘖成穗、增产,是适合四川丘陵旱地绿色丰产的栽培管理模式,配合大穗型小麦增产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小麦淀粉品质与生态条件、氮肥运筹及其互作的关系,在四川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仁寿(丘陵麦区)、广汉(平原麦区)、西昌(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两个施氮量(120、180kg·hm-2)、3种施肥方式(底肥一道清;底肥∶苗肥=7∶3;底肥∶拔节肥=6∶4)对四川主推小麦品种川麦104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对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有极显著的主效应;120kg·hm-2施氮量下小麦淀粉崩解值显著高于对照(不施肥)和180kg·hm-2施氮处理;底肥∶拔节肥=6∶4处理显著提高了淀粉最终黏度。生态点×施氮量的互作对淀粉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生态点×施氮量×施肥方式的互作对淀粉的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基本与海拔和生育期总降水量负相关,与生育期积温正相关,但孕穗-开花期较低的日平均温度和适度的降水对形成优质淀粉有利。不同生态点比较,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均以广汉点最大,仁寿次之,西昌最小。广汉点小麦的淀粉品质较好,更适合于面条加工;仁寿点在120kg·hm-2施氮量下淀粉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3.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及其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和筛选适宜鉴定指标,利用盆栽和大田干旱棚2种栽培方式,对西南地区42个小麦品种进行自然干旱胁迫。盆栽试验测定苗期叶面积(X_1)、苗高(X_2)、根长(X_3)、地上部干重(X_4)、地下部干重(X_5)、全株干重(X_6)、根冠比(X_7)、植株含水率(X_8)、离体叶片失水速率(X_9)、叶绿素含量(X_(10))等10个指标,大田控水试验于收获期测定株高(X_(11))、小穗数(X_(12))、穗长(X_(13))、单株成穗数(X_(14))、单穗重(X_(15))、单株产量(X_(16))等6个指标。以各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抗旱性的依据,运用加权隶属函数、聚类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小麦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42个小麦品种可划分为水分敏感、弱抗旱、中度抗旱和强抗旱4种抗旱类型,分别包括3、23、13和3个品种。以苗期和收获期16个指标的抗旱系数为基础,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1=-1.593+0.152 X_1+0.293 X_2+0.256 X_3+0.151 X_5+0.426 X_6+0.107 X_7+0.958 X_12+0.085 X_14+0.056 X_(15)+0.205 X_(16),R2=0.998 8,平均拟合精度99.23%;利用苗期10个指标的抗旱系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2=-0.677+0.218 X_1+0.481 X_3-0.803 X_4+0.230 X_5+1.232 X_6,R2=0.674 0,平均拟合精度88.50%,表明用苗期性状结合产量性状评判小麦抗旱性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多熟套作体系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特性及其对根系生长环境和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2006—200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4种种植模式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数量与种类、小麦根系生长、土壤水分、土壤氮含量及植株吸氮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小麦-大豆和小麦-甘薯两种净作模式及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生长区的土壤湿度、pH值及NO3--N和NH4+-N的含量,提高了小麦植株地上部总吸氮量、根系活力、根干重及土壤总氮含量,并且,开花期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表现为套作>净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其中以小麦边行处理的分泌量最高。拔节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处理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47.8%~51.6%,套作处理以柠檬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1.7%~55.1%;开花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和套作处理均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3.3%~78.3%。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对机播套作小麦麦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为了探索提高丘区套作小麦机播质量的农艺措施,本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处理对麦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措施中播深对麦苗素质影响最大,5 cm播深利于培育壮苗,播深2 cm时表现为出苗率、基本苗,根系活力、干物质质量及叶面积显著下降,而播深8 cm时地中茎极显著增长导致出苗率下降,单株茎蘖数、最高苗、干物质质量及叶面积极显著降低;翻耕条件下分蘖节埋得较深,促进了植株分蘖,但地中茎加长,出苗率变低;免耕条件下植株生长量大,株高和绿叶面积增大;覆土处理单株茎蘖数、最高苗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幼苗素质较不覆土高。因此,丘区套作小麦机播配套的农艺措施应选择“免耕+播深5 cm+覆土”利于提高麦苗素质。  相似文献   
6.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大豆”(以下简称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高效吸收利用特性。【方法】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情况。【结果】不分隔与分隔相比,两种体系中小麦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中玉米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作物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7.62%、24.52%、17.63%、13.9%和10.1%,“麦/玉/薯”则降低50.19%、42.58%、33.42%、29.6%和5.2%;降低了大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总N含量提高6.06%;提高了甘薯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残留15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和4.95%。【结论】两种体系均存在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氮素转移,“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肥料氮的吸收、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周年作物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7.
剪根稻苗移栽后叶鞘~3H-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H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剪根稻苗移栽后叶鞘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剪根处理稻苗各器官干重均低于对照,而3H-同化物的比活度却高于对照,标记后10d多数器官高出对照1倍左右,分蘖高2倍,新根高4倍。剪根处理发根节和新根的放射性总活度和3H-同化物的分配比例均高于对照,意味着其新根的发生更加依赖于主茎叶鞘物质输出。  相似文献   
8.
在根系分隔盆栽条件下,采用15N土壤稀释标记方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转移、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促进小麦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不分隔处理的生物产量、15N总吸收量和总回收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氮含量明显降低;玉米表现出套作优势(Awc<0,NCRwc<0),不分隔处理的籽粒产量、籽粒15N吸收量、15N总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氮含量较分隔处理提高17.17%、24.52%、17.63%、13.9%和10.1%;大豆表现出套作劣势,不分隔处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总回收率和土壤残留15N丰度降低,土壤总氮含量提高6.06%。“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存在氮素的双向转移,以玉米向小麦、大豆向玉米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9.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分蘖期间内源激素及糖氮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分蘖期间内源激素及糖氮比的影响,本试验以小麦品种绵阳26为材料,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作物生理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提高了分蘖节内ZT含量和ZT/IAA、ZT/ABA、IAA/ABA、GA/ABA比值,降低了ABA含量;在分蘖前期降低了IAA和GA含量,分蘖进入两极分化阶段IAA和GA含量升  相似文献   
10.
喷施烯效唑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烯效唑(S3307)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延缓剂,试验证明,S3307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及光合速率,增加果实产量[1],可促进生根,增加根体积,提高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2],烯效唑浸种表现明显的壮苗效果,并能较大幅度提高产量[3~6].本试验旨在研究初花期喷施烯效唑对黄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