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不同类型小麦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5年度河南省征集的地方小麦新品种为材料,划分不同粒质、不同习性,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和国标法进行品质测定,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近红外小麦品质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测定结果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差、标准误和变异系数最小,湿面筋和沉降值的标准差和标准误均较大;两样本配对t检验表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测定结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湿面筋含量的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不同粒质小麦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比较分析,基本趋势是随着角质程度的增大,近红外品质测定准确性下降,差异增大;不同生长习性小麦品种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比较表明:偏冬性和偏春性品种标准差、标准误和变异系数较大,而半冬性品种测定结果标准差、标准误和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小麦蛋白质含量上的测定结果准确性较高,能够直接作为该性状的准确结果参考利用;不同粒质、不同习性小麦的湿面筋含量近红外测定结果须根据不同分类进行相应评判、校正,结果仅能作参考;沉降值测定结果经比较准确性最差,因此仅能在有对照参与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被测定材料品质性状的大致级别.  相似文献   
2.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冬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旱区坡耕地上对不同保护性耕作下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土壤养分、水分动态、干物质积累和小麦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深松与免耕覆盖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越冬期保护性耕作5 cm地温较低,而0~30 cm地温相差不大。深松覆盖在灌浆期土壤日均地温较低,有利于防御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小麦中后期深松覆盖和免耕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  相似文献   
3.
洛麦24是洛阳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弱春性多穗早熟超高产小麦新品种。2007—2010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组小麦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2012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矮秆抗倒,早熟,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好,氮高效,高抗穗发芽,是较为理想的适宜中晚茬种植的弱春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南省高产小麦生产上面临的气候问题,利用河南省2005—2017年13 a间的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产量及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半冬性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亲本利用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高产小麦区试历年产量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由接近7 500 kg/hm~2提升到7 500 kg/hm~2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2008年以前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大,说明该阶段育种更注重穗部性状,而2008年以后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突出,说明这一阶段河南把公顷穗数作为育种的重点;进一步对13 a的参试品种亲本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周麦系列品种作亲本参试品种的比率与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平均增产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771 839,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这一时期利用周麦系列品种作为亲本,对河南冬小麦高产育种和品种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了解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差异,为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提供参考。本研究选用6个小麦品种,通过PVC管柱种植试验,研究小麦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直径的差异以及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根系生长量存在明显差异,洛麦23和洛麦24在根长、根表面积以及根干质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参试品种均值相比较,洛麦23和洛麦24总根长分别较平均值高4.90%、7.70%,根表面积分别较均值高9.46%、14.09%,根体积分别较均值高8.54%、17.13%,平均直径分别较均值小6.83%、3.11%,根干质量分别较均值高6.26%、13.26%。分析表明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产量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给豫西生态区冬小麦生产和抗旱、减旱指导提供参考,采用盆栽试验,于2017—2019年选用洛旱22、洛麦26、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田干旱棚中进行了不同时期轻度干旱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影响的试验.设置了4个控水时期为全生育期不干旱(T1,对照)、拔节期控水(T2,3月10—20日)、孕穗期控水(T3,4月10—20日)、拔节—孕穗期控水(T4,3月10日至4月20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2年度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低,2017—2018年度较CK降低了15.60%,2018—2019年度较CK降低了30.26%.2年度穗数均表现为CK处理最高,2017—2018年拔节期、孕穗期、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较CK分别降低了9.44%、6.77%、23.73%;2018—2019年度降低了36.77%、14.64%、32.28%.穗粒数在2018—2019年,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低,较CK降低了28.50%.千粒质量在2017—2018年,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高,较CK提高了4.83%;2018—2019年拔节期轻度干旱最高,较CK提高了13.2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表现逐渐下降趋势,各处理间SOD活性各测定时期无显著差异,CAT活性各测定时期,拔节期轻度干旱处理略高于其他处理;各品种间SOD活性在花后30 d表现为洛麦26>洛旱22、安农0711;安农0711 CAT活性在测定前期至花后30 d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不同品种对轻度干旱处理的响应因品种而略有差异,洛旱22和洛麦26产量以拔节—孕穗期连续轻度干旱处理为最低,安农0711产量在2017—2018年表现为CK为最高,2018—2019年表现为CK、孕穗期>拔节期>拔节—孕穗期.说明,洛旱22可以抵御单生育期轻度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洛麦23通过建立穗行圃或穗系圃,与“三圃制”结合,形成了4个级别的种子生产程序:先建立穗行圃,再建立穗系圃;穗行圃和穗系圃,隔年交替进行;穗行圃混合收获种子或穗系圃收获种子,再加繁一代即为育种家种子;育种家种子繁殖原原种,原原种繁殖原种。原种即应用于大田生产。通过和种子企业、农场、种子生产专业村合作,采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农场+生产基地”联合体,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至2013年,洛麦23在黄淮麦区南片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利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在100万hm2以上,创社会经济效益13.7亿元。  相似文献   
8.
豫西旱坡地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酶活性及其与肥力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多年保护性耕作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豫西旱区坡耕地定位试验第7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够提高3种酶活性,特别是能明显提高0~1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增加最多.脲酶与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转...  相似文献   
9.
以2005年度河南省征集的地方小麦新品种为材料,将其划分为3类粒质,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和GB/T国标法进行品质测定,用国标法校正近红外光谱品质分析数据。研究表明,近红外小麦品质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测定结果相关分析和差异显著性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近红外测定结果需经进一步校正方能作为准确结果进行参考;2种方法对不同粒质品质测定结果的差异显著性不同,基本趋势是随角质程度增加,参试小麦主要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准确性下降,差异增大,因此,对不同粒质品种品质结果需依据不同的校正方程进行校正。不同粒质材料经2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经Sigma plot、SPSS等软件分析和最优方程拟合,得到各自的一元二次校正方程,方程校正后,近红外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校正值与国标法测定结果吻合程度较好,湿面筋含量次之,而沉降值吻合程度较差,因此沉降值无法进行近红外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0.
以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半冬性水地中筋品种周麦18和强筋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处理对中强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水平逐渐增加,并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籽粒营养品质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籽粒加工品质的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