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篇 |
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9篇 |
3篇 | |
综合类 | 29篇 |
园艺 | 263篇 |
植物保护 | 1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棒孢叶斑病给黄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孢和释放是多主棒孢实现再侵染的关键环节。论文旨在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多主棒孢产孢、释放规律,湿度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以及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方法】 通过测定黄瓜发病叶片0:00、3:00、6:00、9:00、12:00、15:00、18:00和21:00产孢量,分析多主棒孢的产孢规律;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分别测定一天之内0:00、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时棚室空气样本中多主棒孢浓度,分析多主棒孢释放的日变化规律;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分别设置持续高湿(相对湿度>90%,24 h)、持续干燥(相对湿度<60%,24 h)、先高湿12 h后干燥12 h、先干燥12 h后高湿12 h等不同的湿度水平,研究不同湿度条件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比较6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亿活菌/g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喷雾法和弥粉法施药方式,不同施药时间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和对空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结果】 多主棒孢产孢、释放数据显示,一天内不同时间,黄瓜发病叶片病斑产孢量和棚室空间孢子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夜间18:00之后,随着高湿(相对湿度>90%)持续时间延长,叶片病斑产孢量增大,次日早上6:00病斑孢子数达峰值1 344个孢子/cm2;开风口后,棚室内湿度降低(相对湿度<60%),孢子释放到棚室空间,中午12:00空气中多主棒孢浓度达峰值12 445—110 697个孢子/m3。不同季节棚室空间多主棒孢孢子浓度日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夜间高湿(相对湿度>90%)产孢、白天低湿(相对湿度<60%)释放的趋势。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干湿交替条件下多主棒孢的产孢、释放量更高,病情扩展更快,显著高于持续高湿或持续干燥条件。用6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亿活菌/g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在傍晚19:00弥粉法施药,对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0.60%和75.08%,对空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达84%以上。【结论】 湿度是影响多主棒孢产孢和释放的关键环境因子,设施栽培干湿交替环境加快了多主棒孢的传播和扩散,弥粉法施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喷雾施药,最佳施药时间为孢子大量繁殖前的傍晚或晚上。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高效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3.
3种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有效药剂,采用枯草芽孢杆菌WP(孢子含量100亿个/g)、寡雄腐霉WP(孢子含量100万个/g)和哈茨木霉T-22(孢子含量6亿个/g)3种微生物菌剂进行灰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平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WP 150倍液对灰霉菌的抑制率可达100%,效果显著优于化学药剂50%腐霉利WP,寡雄腐霉WP 500倍液和哈茨木霉T-22 300倍液对灰霉菌的抑制率分别达86.76%和76.96%。活体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灰霉病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最高用量预防效果为75.62%~84.44%,治疗效果为68.75%~78.06%,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6.
<正>湖北长阳火烧坪乡是位于宜昌西南部的一个小乡镇,平均海拔1800m,年平均气温7.6℃,极端最低温度-26℃,最高温度29℃,没有明显的夏季,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是发展反季节蔬菜的理想场所。目前火烧坪高山蔬菜基地面积达5333.3 相似文献
7.
8.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灰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匍柄霉属(Stemphylium)真菌可以引起多种蔬菜病害,包括番茄、莴苣、辣椒、甘蓝等。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地均报道过由匍柄霉引起的番茄叶斑病,在我国也有类似报道,多称之为番茄灰叶斑病(刘安敏,2002;李宝聚,2009)。我们在前几年的蔬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北京大兴、辽宁海城、河北廊坊、保定以及山东寿光等地都有该病的发生,但当时并未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2009~2010 年的蔬菜病害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由一种不常见病害逐渐发展为严重发生的病害,在海南省海口市西秀镇龙头村、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大昌村、山东寿光洛城镇黄家尧水村、山东寿光田柳镇陈马村等地都发现了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严重危害。尤其是在山东寿光田柳镇陈马村,番茄于1 月份定植后开始零星发生匍柄霉叶斑病,到了3 月份番茄大约1.7 m 高时,温室中绝大多数的番茄都发生了匍柄霉叶斑病,尤其是连阴天湿度大,温度忽高忽低时,该病发生更为肆虐,严重影响了番茄的产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现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进行简单描述,方便广大农民认识该病,并进行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