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4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国自林昆华等 1982年报道 [1] 北京鸭暴发球虫病以来 ,相继有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江西、四川等地先后报道鸭球虫病在当地流行的情况。鸭球虫病是鸭的一种急性寄生原虫病 ,发病急 ,死亡率高 ,常给养鸭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林昆华等 (1982 ) [1] ,卢胜明等 (1985 ) [2 ] ,殷佩云等 (1983) [4] 先后报道磺胺类药物对防治鸭球虫病有显著效果 ,但磺胺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 ,故寻求另类的抗鸭球虫病的药物 ,是待解决的科研课题。蒋金书等 (1990 ) [3 ] 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应用对鸡球虫病有良好效果的五种离子载体类药物进行实验 ,观…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技术对黄艾美球虫(E.flavescens)人工感染后的子孢子移动过程及被虫体寄生的宿主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粘膜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子孢子在进入小肠腺上皮过程中需白细胞介导,在白细胞内可发育成球形的滋养体,观察到有两个子孢子侵入同一白细胞的现象,但分别存在于各自的带虫空泡中,黄艾美球虫引起的肠粘膜损伤主要发生于感染177小时之后,其损伤主要表现在绒毛大片脱落,结缔组织裸露,表面可见到大量破损的孔洞及大量肠杆菌,被虫体寄生的腺上皮细胞基部膨胀,微绒毛脱落,细胞核膨大并部分包被虫体,有些细胞核裂解为二。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寄生于家鸭小肠上皮细胞的菲莱氏温扬球虫的受精和卵囊壁的形成过程。作者在感染后96 h 的样品中发现一例大、小配子已受精;小配子已进入大配子中,大配子胞质中有一根纵切的鞭毛,小配子的核呈流体状,位于大配子核附近。卵囊壁是由成囊颗粒内含物进入合子表面的膜之间沉积成层而形成。成囊颗粒Ⅰ形成外层卵囊壁,成囊颗粒Ⅱ形成内层卵囊壁。沉积于膜之间的成囊颗粒Ⅰ内含物逐渐浓缩,堆积成颗粒状,使卵囊壁外层外表面形成颗粒状突起。成熟的卵囊壁由三层组成:即薄的外周膜、外层和内层。其内的合子原生质还被两层单位膜包裹。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需步县南山牧场长角血蜱的发育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观察,长角血蜱雌虫1月份和8月份在兔体饱血时间为6-9d,8月份和9月份在牛体饱血期为4-7d,饱血雌虫产卵前期为7-10d,产卵期为17-27d,产卵数312-1268粒,卵孵化期为16-21d。幼虫8月份在兔体饱血期为5-7d,9月份为3-4d,8月份在牛体饱血期为3-5d,9月份为2-2.5d。饱血幼虫蜕化期8月份为16-19d,9月份为10-17d。  相似文献   
5.
六种磺胺药对北京鸭毁灭泰泽球虫病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北京地区北京鸭雏鸭在4至11月间经常暴发球虫病。据我们的调查,北京鸭球虫有两个种,即菲莱氏温扬球虫(Wenyonella philiplevinei)和毁灭泰泽球虫(Tyzzeria perniciosa),并多为混合寄生,  相似文献   
6.
宁夏固原地区绵羊狂蝇幼虫寄生规律的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绵羊狂蝇(Oestrus ovis)幼虫病是我国西北地区绵羊比较普遍的一种寄生虫病。当病原成蝇活动旺盛之时,正是羊只放牧抓膘季节,这时羊只遭受雌蝇产蚴的扰乱,不能正常采食和休息,严重地影响羊只健康发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的鸭球虫病十分严重,每年4—11月间经常暴发,其病发率可达30—90%,死亡率为20—7.0%;耐过的病鸭生长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的危害甚大。关于鸭球虫病的防治,殷佩云等(1983)、卢胜明等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北京鸭毁灭泰泽球虫的内生发育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如下: 1.感染后48小时发现第一代裂殖体,寄生在肠绒毛远端部上皮细胞核的上方。肠绒毛的基部、肠腺和固有层中未发现虫体。在第一代裂殖体出现的最早时间上,我们的结果和Allen(1936)的报道不同,该作者于感染后24小时见到第一代裂殖体。而和Versenyi(1967)的报道相一致,该作者亦于感染后48小时发现第一代裂殖体。但Versenyi所报道的裂殖体偏大,寄生于粘膜间质细胞中。 2.感染后96小时发现第二代裂殖体,比Allen(1936)和Versenyi(1967)所报道的偏小。 3.Allen(1936)认为毁灭泰泽球虫内生发育的无性世代,至少有三代,Versenyi(1967)认为不大可能多于两代。我们认为最大可能是两代:第一代裂殖体最早出现于感染后48小时,延续到84小时,寄生于肠绒毛上皮细胞核的上方,个别的在核下方,靠近固有层;第二代裂殖体最早发现于感染后96小时,延续至120小时,寄生于肠绒毛上皮细胞核的下方和固有层以及肠腺腺细胞核的内侧。 4.感染后96小时发现大小配子体,延续到120小时以后,直至143小时仍能在12指肠和卵黄蒂前后肠段绒毛固有层中见到大配子。Allen报道感染后48小时出现大小配子体;Versenyi(1967)报道最早于感染后96小时出现配子细胞。 5.感染后104—120小时发现卵囊;到感染后144—216小时,即不再发现裂殖体和大、小配子体,亦未见卵囊。感染后第五天(118小时),随粪便排出卵囊。 6.内生阶段的虫体寄生于12指肠、空肠和回肠(整个小肠),尤以卵黄蒂前后段受侵害最为严重。感染严重时,盲肠和直肠也见有虫体。  相似文献   
9.
家鸭球虫病(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北京地区的北京鸭中连年暴发急性球虫病,发病率约30—90%,死亡率约20—71%;耐过的病鸭生长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危害甚大。鉴于上述情况,作者对北京鸭球虫病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资料和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以供兽医工作者参考。早在1878年,Zurn就已经报道过鸭球虫病。  相似文献   
10.
一、在甘肃省玛曲县欧拉绵羊和夏河县与碌曲县藏羊真胃内发现的马歇尔线虫中,除蒙古马歇尔线虫外,还有一个新种Marshallagia grossospiculum n.sp.(Nematoda:Trichostr-ongylidae)。其后作者又在当地采集了多量马歇尔属线虫的雌虫,取其虫卵,培养为第三期幼虫,在北京给一只绵羊进行了人工感染,并再次获得新种雄虫一条,因而确认为马歇尔线虫属的一个新种。 二、新种雄虫体长12-16.8mm,交合刺粗状,长0.29-0.35mm。在这端1/3处左右分为三支,外腹支最长,末端弯向内侧,其腹面观呈匙形,外包泡状膜;内腹支似棒,末端有一小突起,背支粗壮,末端膨大,形成一犁铧形构造。无引器。 未能分离出雌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