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8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311篇
林业   951篇
农学   466篇
基础科学   560篇
  375篇
综合类   3402篇
农作物   565篇
水产渔业   319篇
畜牧兽医   2020篇
园艺   690篇
植物保护   28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481篇
  2013年   400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481篇
  2010年   545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6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M(1,1)的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地分析已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数据,通过灰色模型预测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各指标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天然林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湖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依据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选取了混交度、竞争指数、角尺度、空间密度指数、开阔比数、大小比数、林分综合均质性指数作为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与预测的量化指标,构建了基于GM(1,1)的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灰色预测模型。模型将2008年林分空间结构各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并在研究区设置了面积为20 m×20 m的5个研究样地(M1,M2,M3,M4,M5),利用保护区2008-2018年典型样地林分空间信息,预测了研究区调研样地2019年-2021年林分空间结构各指标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利用精度检验机制对该模型的精确度进行了有效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指标预测合格概率P合=71.43%,良好的概率P良好=22.86%,优的概率P优=5.71%,表明该预测模型符合精度检验要求。【结论】样地未来3 a各指标整体变化尺度不大,林分空间结构基本稳定。从各指标在2008-2018年时空上的变化规律来看,各样地林分平均竞争指数、平均大小比数及平均空间密度指数是影响林分均质性指数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不同时期审定的宁夏春大豆品种的增产潜质,探讨大豆间作、套种、复种高效栽培技术的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夏季斑枯病是危害冷季型草坪草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草坪质量,目前我国仍未有登记药剂防治夏季斑枯病。本研究结合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检验,分析比较了嘧菌酯、稻瘟灵、丙环唑和甲基硫菌灵4种杀菌剂对夏季斑枯病菌的抑制效果,评估了药剂的田间防病效果。结果表明,丙环唑对供试的夏季斑枯病菌3株靶标菌抑制效果最佳,EC50为0.09~0.16 μg/mL;嘧菌酯次之,EC50为0.14~0.28 μg/mL;稻瘟灵和甲基硫菌灵抑制效果再次之。4种杀菌剂对夏季斑枯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中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制剂用量800 g/hm2防控效果最佳,第4次药后17 d可达99.09%;25%丙环唑乳油制剂用量2 000 g/hm2防控效果次之,第4次药后17 d为93.14%。  相似文献   
4.
构建具有EGFP标签的抑癌基因p53表达载体,并验证其对肺癌细胞A549的影响。以质粒pcDNA3.1-p53为模板,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p53,将获得的目的基因克隆至载体pcDNA3.1-EGFP上,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条带,双酶切以及测序验证。将克隆好的载体,利用脂质体法转染A549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同时用MTT法测不同时间段细胞OD值。结果表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目的基因扩增成功。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证实,成功构建了载体pcDNA3.1-EGFP-p53。转染A549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MTT法测定结果表明,目的基因转染的A549细胞组所测得的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具有EGFP标签的抑癌基因p53表达载体pcDNA3.1-EGFP-p53构建成功,转染A549细胞后,对A549细胞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为后续继续研究p53-MDM2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借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第三次监测之机,湖北省秭归县首次应用无人机进行监测,经反复试验研究,形成了石漠化监测无人机应用技术、特征点拍照、无人机视频判断石漠化程度、无人机视频修正错划小班、无人机视频观察石漠化治理情况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完成了全县第三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任务。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中国马鲅科(Polynemidae)鱼类的分类地位,测定了中国7省10个地点马鲅科鱼类3属5种33条COI基因5′端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5属16种41条同源序列,共分析了6属20种马鲅科鱼类DNA条形码。结果显示,20种鱼类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9.6%,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9%的22倍;其中14种形成了单系分支,支持其物种有效性。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和多鳞四指马鲅(E.rhadinum)种间遗传距离(16.0%)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1.2%)的13倍,支持将二者作为2个独立物种的分类处理。多鳞四指马鲅种内遗传距离(2.3%)大于2%,形成了2个自展数据支持率为99%的分支,分支间遗传距离(4.8%)是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1%)的48倍,表明在中国沿海分布的多鳞四指马鲅有可能存在2个亚种或隐藏种。黑斑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与马达加斯加多指马鲅(P.malagasyensis)外部形态极为相似,种间遗传距离仅为1.0%,且在分子系统树上镶嵌混杂为一支,仅根据分子数据结果,推测二者可能为同一物种;但由于没有可检视的标本,也不能排除GenBank序列种名注释中形态鉴定出错的可能。马伦氏多指马鲅(P.mullani)与七丝指马鲅(Filimanus heptadactylus)也混为1支,分支内遗传距离仅为0.1%;如果不是GenBank序列种名注释出错,则二者应为同一物种。GenBank序列中来源于北部湾的六丝多指马鲅(P.sexfilis),则可能是黑斑多指马鲅的错误鉴定。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企鹅珍珠贝[(Röding,1798)]海南金唇选育系(GLHH)、海南白唇选育系(WLHH)、广西金唇选育系(GLGG)和广西白唇选育系(WLGG)的生长存活差异,及了解4个选育系的生长规律,自2018年1月底至2018年12月底连续监测养殖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的4个企鹅珍珠贝选育系F3的存活率及其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和体重的生长情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生长模型拟合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企鹅珍珠贝选育系的生长及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0.05),海南金唇选育系的生长及存活率最优,广西白唇选育系的生长及存活率最差,表明企鹅珍珠贝的生长存活可能与环境、贝龄、壳色和地理种群有关。SGompertz生长模型为企鹅珍珠贝5个生长性状的通用生长模型。研究表明,4个企鹅珍珠贝选育系的生长规律存在差异,且企鹅珍珠贝5个生长性状的生长规律存在差异,其中壳长和铰合线长的生长拐点出现得最早,分别出现在7.9(GLHH)~8.5(WLHH)月龄和7.9(GLHH)~9.1(WLGG)月龄;其次是壳高和壳宽,生长拐点分别出现在11.6(GLHH)~15.9(WLGG)月龄和11.8(GLHH)~14.3(WLGG)月龄时;体重的生长拐点出现得最晚,在15.8(GLHH)~18.7(WLGG)月龄。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金唇选育系早期生长阶段具有高存活率和优良的生长性能,广西白唇选育系可能具有最大的生长潜力(生长性状的生长极限最大),本研究可为企鹅珍珠贝的良种选育、健康养殖及优质珍珠的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导读:羊肚菌是羊肚菌科的珍贵菌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高。在羊肚菌的栽培过程中,采取低温高湿、控制光照、添加营养袋等相应措施,可促进羊肚菌快速生长。长阳县于2017年引种羊肚菌,667 m2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临床疑似变形杆菌感染水禽病例中分离到17株细菌,对新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菌株生化特性、变形杆菌atpD基因特异性PCR鉴定以及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镜检为革兰阴性菌,具有明显多形性;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有明显的迁徙现象;atpD基因特异性PCR扩增并测序比对确认分离株为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水禽变形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常用抗生素表现低敏或耐药,仅对庆大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了新疆多浪羊核受体辅激活蛋白基因(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1 gene, NCOA1)的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COA1基因存在两个多态位点,分别为内含子12的g.166 397 AC突变位点和外显子17的g.187 501 GA突变位点; g.166 397 AC突变位点的优势基因为A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968; g.187 501 GA突变位点的优势基因为B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643,且在该突变位点发生了错义突变,由原编码的丝氨酸(Ser)改变为谷酰胺酸(Gln);在多浪羊NCOA1基因的g.166 397 AC突变位点,AA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的(P0.05);在多浪羊NCOA1基因的g.187 501 GA突变位点,BB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的(P0.05)。由此推断NCOA1基因可以作为多浪羊多羔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