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94篇
林业   404篇
农学   240篇
基础科学   244篇
  171篇
综合类   1472篇
农作物   191篇
水产渔业   187篇
畜牧兽医   825篇
园艺   344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夜蛾科害虫的重要卵期寄生性天敌,可用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生物防治。为了提高夜蛾黑卵蜂规模化繁育的生产效率,本文研究了利用斜纹夜蛾S. litura繁育夜蛾黑卵蜂时寄主卵龄、寄主产卵时间和蜂卵比对夜蛾黑卵蜂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卵龄对夜蛾黑卵蜂羽化率有显著影响,卵龄为1日龄时羽化率高达90.81%,显著高于2日龄和3日龄的斜纹夜蛾卵;夜蛾黑卵蜂对产卵时间在1~7 d内的斜纹夜蛾卵具有较高的寄生效率,寄生率均在97.5%以上,羽化率均在82%以上,显著高于7 d后产的卵;当蜂卵比为1:30和1:50时,寄生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别可达到99%和80%以上,均显著高于1:70和1:100的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选用斜纹夜蛾成虫羽化后前7 d产的1日龄卵,蜂卵比为1:50繁育夜蛾黑卵蜂生产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2.
伏牛山属秦岭山脉的支脉,位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是物种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陆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使本区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通过对伏牛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发展利用建议,以期为伏牛山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应用增效缩节胺(25%DPC水剂,简称DPC+)进行化学封顶的可行性。【方法】于2015―2017年在江苏大丰、安徽宿松和湖北武汉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研究化学封顶时期(人工打顶同期、人工打顶后5 d)和封顶剂DPC+剂量(750,1 125,1 500 m L·hm^-2)对麦(油)后直播棉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DPC+化学封顶处理的株高和果枝数增加(最多分别增加21.6 cm和4.8个),中部和上部果枝(尤其是上部果枝)缩短,除个别点次外果节数不受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化学封顶处理的产量多与人工打顶相当,低剂量DPC+处理的产量在降水量大的年份有一定程度下降,化学封顶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结论】应用DPC+对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进行化学封顶有较好的可行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参数、建立稳发稳长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择适宜规格的纱网沙障进行流动沙地治理,在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设置2 m×2 m,4 m×4 m,6 m×6 m网格或2 m,4 m,6 m带宽的带状纱网沙障,采用美国HOBO全自动风速风向仪测定其风速变化,并分析了地表粗糙度、相对风速和防风效能。结果表明:2 m×2 m网格纱网沙障地表粗糙度随着风速增加而呈现出线性降低的规律;纱网沙障主要是降低近地表30 cm以下高度的风速,并提高近地表粗糙度;随着风速增加,纱网沙障防风效能变化总体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流动沙丘设置2 m×2 m,4 m×4 m网格或2 m,4 m带状纱网沙障可有效降低近地表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总体防风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种植制度对风沙区喷灌圈耕地土壤风蚀效果的影响,以马铃薯-冬闲-玉米轮作(PT)、玉米-冬闲-玉米连作(SF)、马铃薯-燕麦-玉米轮作(WF)三种种植制度的喷灌圈耕地为研究对象,并以周边固定沙地(CK)为对照,春耕前采集表层0 ~ 5 cm土壤,用筛分法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分析土壤粒度参数及颗粒分形维数。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三种种植制度的耕地0 ~ 5 cm土层土壤细砂以下(< 0.1 mm)颗粒的含量下降12.83% ~ 42.45%,粗砂颗粒含量上升了284.12% ~ 502.86%,土壤颗粒表现出明显粗化现象,分选性变好,峰态向尖窄化发展,土壤退化严重,说明无论采用何种种植制度均会导致耕地土壤沙化。不同种植制度中,SF、WF相比PT均明显提高了耕地0 ~ 5 cm土层土壤细砂以下(< 0.1 mm)颗粒的含量,土壤颗粒出现细化趋势,分选性变好,峰态向尖窄化发展,分形维数值增大,表明玉米留茬和马铃薯收获后种植燕麦在风季可以减弱地表风蚀作用,降低耕地表层土壤细颗粒的流失。三种种植制度的偏差在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种植制度不足以使喷灌耕地的土壤粒度分配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与土壤固有频率的关系,采用自制的土壤压实机械进行土壤试样制作,运用试验模态分析法,进行不同含水率和孔隙度下土壤固有频率的测定。获得了不同孔隙度下土壤固有频率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曲线以及不同含水率下土壤固有频率和土壤孔隙度的关系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试样含水率为3%~15%时,当土壤孔隙度一定,土壤试样固有频率除含水率为3%时呈线性增长,其余含水率均为先增大至含水率为9%左右后开始降低;土壤试样孔隙度为40%~48%时,当土壤含水率一定,土壤的固有频率随着土壤孔隙度的升高而增大。试验结果可为研究不同农机具作业后土壤—车辆振动系统的传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的固沙造林树种,探讨其生长过程中对风沙土肥力变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8年、15年、30年、36年、42年、49年和56年林龄的樟子松固沙林样地,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林龄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土壤全钾、全磷、全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速效氮含量均逐渐提高,并在42年后缓慢下降;土壤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和磷酸酶活性同样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总体特征为42年36年30年56年8年49年15年。此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樟子松固沙林土壤养分含量以及酶活性均下降。0~2 cm土层全磷、全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速效氮含量以及脱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最高,分别为0.30 g·kg~(-1)、1.10 g·kg~(-1)、36.50 g·kg~(-1)、165.00 mg·kg~(-1)、0.80 mg·kg~(-1)、85.00 mg·kg~(-1)、7.04μg·h~(-1)·g~(-1)和0.59 mg·2 h~(-1)·100 g~(-1)。不同林龄以及不同土层的樟子松固沙林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差异明显,浅层土壤肥力更高,造林42年对沙区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等职业学院进行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成为职业教育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人才模式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共建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教学资源库目的意义、内容、特色和建设成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桑黑枯型疫病的侵染循环、发病机理分析桑黑枯型疫病的发生规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彻底清除病原,改进施肥方法,及时夏伐让桑树恢复生长,适当采叶避免伤口,清沟理墒排水降湿,在此基础上用盐酸环丙沙星、盐酸恩诺沙星200mg/kg交替进行防治,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