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添加成分对植物材料生长的影响以及光照,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凋落物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寒温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及森林生产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寒温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白桦林、山杨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进行分解试验,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变化.[结果]秋季是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核桃全斑蚜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核桃树上的新害虫,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不同密度核桃全斑蚜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和1龄幼虫; 4龄幼虫对核桃全斑蚜的瞬间攻击率最强,处理时间最短。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4龄幼虫寻找效应最强。即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工作等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植物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意义、原则、应用等几个方面探讨,简单分析室内绿化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半连续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进行半连续厌氧发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技术,研究复合菌系降解稻秆产酸效果,并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功能进行解析,进而将其用于半连续厌氧发酵产甲烷。结果表明:复合菌系对稻秆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前3 d,稻秆的降解率达到64.05%,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12 d,稻秆的降解率达到89.02%,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8.73%、80.51%和62.68%;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的代谢产物以乙酸和丁酸为主,其含量分别占总VFAs挥发性脂肪酸的54.51%和29.02%。复合菌系主要由Cellulosilyticum、Prevotella、Pseudomonas、Mobilitalea、Lysinibacillus、Clostridium和Oscillibacter等组成,它们对碳代谢的相对贡献度均在45%以上,其中,Prevotella和Cellulosilyticum对果糖、甘露糖代谢和戊糖转化的相对贡献度最大,分别达到20.90%和11.98%,Pseudomonas对木质素降解的相对贡献度最大,达到7.5%。利用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进行半连续厌氧发酵,日产气量、甲烷含量和日甲烷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1.34%、25.24%和34.10%,日甲烷产量始终保持在200 mL/d左右。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能有效提高稻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8.
阿特拉津作为优良的三嗪类除草剂被广泛使用,其由于自身原因极易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残留污染,并通过淋溶与食物链传递给世界范围内的动植物带来生态风险的威胁。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绿色修复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可修复阿特拉津的菌株的大类,报告了部分菌株的降解机理与途径,并对现有的试验办法进行了探讨,对微生物修复阿特拉津的未来做出了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寒温带多年冻土区大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省漠河试验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森林类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埋袋法,将4种树木3个径级(d)的根系(细根(d≤2 mm)、中根(2 mm相似文献   
10.
以地榆根为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借助超声波技术提取地榆多酚,对杨木进行浸渍处理,处理浓度分别为1%、3%、5%。用白腐菌(彩绒革盖菌)和褐腐菌(密粘褶菌)对木块进行12周的腐朽处理,计算试件失重率,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未处理材在白腐菌和褐腐菌侵蚀后的平均失重率分别为21.38%和41.62%,而地榆多酚提取液浸渍处理材在同样条件下的平均失重率分别为4.49%和9.93%,表明地榆多酚对木材具有较明显的防腐效果。当地榆多酚提取液浸渍浓度为5%时,处理材对褐腐菌的抵抗作用较强。本研究可以为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改善木材耐腐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