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04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忠启  茆彭  于东升  徐莉 《土壤学报》2018,55(6):1545-1553
近些年中国南方红壤区土壤酸化问题的受关注程度有所下降,但酸化一直是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查明土壤pH时空演变特征对该地区制定合理高效的农业和环境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西省余江县1982年和2007年的土壤采样数据,分析了全县两个采样时期的土壤pH空间分布格局及近25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余江县土壤pH已由1982年的5.66,降至2007年的4.74。从土壤类型来看,潮土的pH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02,水稻土和红壤的下降幅度较为接近,分别为0.89和0.88;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林地和水田pH降幅分别为1.00和0.92,旱地降幅为0.82。从全县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地区土壤pH出现大幅下降,中北部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下降幅度较突出;相对于1982年,2007年土壤pH降幅分别以0.8~1.2和0.4~0.8区间为主,分别占全县面积的73.82%和15.46%;全县土壤1982年以微酸等级为主,而2007年除全县近13.0%的区域土壤已成为强酸土壤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土壤也已接近强酸等级。可见,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近25年间,余江全县及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pH大幅下降,土壤酸化形势严峻,亟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灌溉耕作影响下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特征情况,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对照土壤与耕作土壤,通过干、湿筛结合的方法,得到大团聚体(2mm)、中间团聚体(2~0.25mm)、微团聚体(0.25~0.053mm)和粉+黏团聚体(0.053mm),并测定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析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耕作对团聚体分布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大团聚体和中间团聚体质量分数上升,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质量分数下降,灌溉土壤团聚体分布趋势为微团聚体粉+黏团聚体中间团聚体大团聚体。经灌溉耕作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大于对照土壤,不同类型的灌溉土壤稳定性基本一致,对照土壤间差异明显。除0.053mm外,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在经过灌溉耕作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团聚体有机碳分布随粒级大小基本呈"V"形分布。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灌溉土壤高于对照土壤,其中灌溉土壤中灌淤土和潮土团聚体有机碳总量较高。未受人为灌溉耕作影响的自然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依赖0.053mm团聚体有机碳增加。引黄灌溉耕作有利于增加大粒级团聚体的比例,提升团聚体稳定,显著增加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3.
于东升  史学正 《土壤学报》2003,40(5):656-664
本文在江西红壤区选择 5种具有代表性的红壤生态利用模式 :稀疏林生态 (Ⅰ )、林草生态(Ⅱ )、草灌生态 (Ⅲ )、经果生态 (Ⅳ )、农田生态 (Ⅴ )和对照模式侵蚀裸地 (Ⅵ )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生态模式“土壤水库”调节雨水的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结果表明 ,红壤区土壤入水通道受阻是“土壤水库”发挥防洪减灾效能的主要障碍因子 ;人工草灌生态模式 (Ⅲ )的防洪减灾效能最好 ;经果生态模式 (Ⅳ )不但具有较高的防洪减沙效能 ,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是该区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4.
低丘纸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C值及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低丘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并应用C值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必须有利于降低C值,提高土壤渗透率,增强土壤蓄水力,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月  于东升  王秀虹  徐志超  王玺洋 《土壤》2018,50(2):391-397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预测,对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土地可持续生态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为例,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获取东乡县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研究了东乡县近1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和分析了东乡县未来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东乡县在过去10年建设用地、耕地分别增加了71.82、10.76 km~2,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相应减少,减少幅度顺序为未利用地水域林地;各景观斑块分布均匀,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形状趋于简单,相互之间连通性降低、关系变弱。人类经济活动及土地利用政策对东乡县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到2025年东乡县建设用地将增加68.72 km~2,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仍将不断减少,但耕地有所增加;景观斑块数增加,形状略趋复杂;景观异质程度提高,有向多样化、均匀化发展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东乡县景观格局正逐步朝着稳定、均匀和多样的方向发展,但仍需加大力度保护和增加耕地资源,控制和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6.
土壤数据库在土壤学研究工作中作为一种存储、分析工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利用ArcGIS和Visual FoxPro建立了包括8 830个图斑、269个土壤剖面数据的无锡和常州市1∶5万土壤数据库,根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973’项目”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标(pH、速效磷和速效钾)和全国养分分级标准(全氮)编制出土壤表层(0~15 cm)pH、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异图,从中表明pH 1~2级的土壤占整个研究区面积90%左右;土壤养分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共同特征—太平田区养分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对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壤类型(亚类级别)间的土壤表层容重、粘粒、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全氮之外,其他属性均有显著差异。在1∶5万尺度范围内,成土母质对pH、容重、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起到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对pH起到主导作用,成土母质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7.
孙维侠  史学正  于东升 《土壤》2003,35(3):236-241
土壤有机碳(C)库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土壤剖面中有机C分布特征及估算方法是精确计算土壤有机C库的前提。本文收集了《中国土种志》和东北3省土种志中有关的土壤剖面属性数据,建立以土壤有机C为主体的数据库,讨论了土壤剖面有机C的分布特征及土壤剖面不同分类单元下土壤有机C的估算方法,为合理和准确地估算土壤有机C密度及土壤有机C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发生分类淋溶土与系统分类参比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最新建立的中国 1∶10 0万土壤数据库 ,研究了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为10 5 975 7.8km2 ,分布规律明显 ;与系统分类参比 ,发生分类淋溶土分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4个土纲 ,即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和灰土 ,它们分别占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的 72 .8%、2 6 .1%、1.0 %、0 .1% ,其中包含系统分类的 2 5个土类和 4 7个亚类 ,参比关系复杂 ,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分析发生分类某一类型土壤分属于系统分类不同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标准偏差 ,结果表明土壤参比的单元级别越低 ,越易于参比和把握。为了使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更实用、更易于普及 ,深入开展土壤基层分类研究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必要的 ,也是十分迫切的。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与发展 ,具有很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有机碳库(Soilorganiccarbonpool)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据估计,全球大约有15 0 0Gt碳是以有机质形态存在于土壤中[1] ,因此,土壤有机碳库量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及全球气候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太湖典型地区耕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适用于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制图的最佳邻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块段克立格(Block Kriging)法绘制了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性在40km步长变化域上表现为明显的各向同性,超出这个范围,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的各向异性明显增强,以40km步长变化域上土壤全氮的空间结构特征作为Kriging插值依据有助于提高制图精度。制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含量在江阴和宜兴两市境内普遍较高,锡山和武进两市相对较低;且高值斑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圩田区,这是人为施肥和土壤特性共同影响的结果。Kriging估值标准差分布图可为评价和提高制图精度提供十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