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国内免费   9篇
  完全免费   5篇
  畜牧兽医   15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雏鸡混合感染IBDV与CAV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AV感染组、IBBDV感染组、IBDV-CAV混合感染组。选择IBDV发病严重期(6日龄)与CAV发病严重期(13日龄)测定并计算各组鸡的法氏囊、胸腺和体重的比值;分离外周血、法氏囊和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加入适量的刀豆蛋白(ConA)和商陆凝集素(PAM)作为有丝分裂刺激原,利用MTT法检测实验鸡免疫细胞的功能变化;统计死亡率,绘制死亡曲线。研究发现,IVDB与CAV的混合感染较单独感染严重降低了感染鸡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功能,并同时增强了IBDV或CAV的致病力,出现两次死亡高峰,病死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CIA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试验建立了包被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间接CIA-ELISA方法,包被抗原为MDCCMSB1,Cux-株上清,与血清样品作用。加酶联兔抗鸡IgG后,与底物5-氨基水杨酸显色,并制定了合理的判定标准,此方法特异性好,操作简便,适于大批鸡抗体水平检查,并为免疫监测可靠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贫血重组抗原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应用重组抗原,成功建立了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确定了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5μg/mL,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00,其作用时间为60min,酶标抗体最适作用时间为60min,S/P≥0.24为阳性,≤0.19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为可疑的判定标准.该抗原不与鸡其他疾病的10种阳性血清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小于10%,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小于15%,具有良很好的重复性;该方法可检出人工接毒后20d的血清抗体,直到试验结束110 d时,仍能检出鸡血清阳性率为81%与全病毒包被抗原ELISA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92%以上,与进口诊断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7%.本研究为现地免疫鸡群抗体检测和进行CIA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的致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成功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通过SPF鸡胚的快速培育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致弱,揭示了vvIBDV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其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细胞毒在第7代以前,VP2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100%;细胞毒第8代,有个别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影响氨基酸序列;细胞毒第9代是变化复杂的过渡代;10代毒VP2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后的细胞适应毒至20代。其VP2基因序列不再改变。致病性实验表明原代毒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为64%。细胞毒第5代的致死率为60%,而20代毒对鸡无致病性。在鸡体内连续传代6代不返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预防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疫苗接种是当前我国预防和控制HPAI疫情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影响HPAI免疫预防效果的因素众多,会给免疫预防带来风险.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识别,并系统分析其所引起的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免疫预防的效果.本研究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了HPAI免疫预防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确定风险因子权重,依权重大小对风险因子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等级.分析结果表明:管理不良、接种操作不规范、实验室监测等是我国免疫预防的高风险因素.通过对免疫预防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为HPAI免疫预防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J-亚群禽白血病JL-2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近年来,J-亚群禽自血病的暴发流行在国内时有报道,在本研究中,自吉林某患病鸡群分离出一株病毒,采用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出长度为545bp的J-亚群禽自血病病毒特异性核苷酸片段;将病毒经SPF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获取其前病毒DNA,依据原型毒株RPRS-103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得到包括gp85、gp37、E-element基因在内的近1.8kb的DNA片段,将其连到pMD18-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JM109,培养后提取质粒分别用Hind Ⅲ,BamHI进行单酶切和双酶切鉴定,得到了阳性重组质粒pMD18-T-JL2/env,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囊膜基因,其中亚型特异性片段gp85和标准对照毒株HPRS-103的同源率为94%,所编码氨基酸的同源率为87%。  相似文献
7.
用蛋白酶K法分离提取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强毒株Gx及其致弱株Gt的病毒核酸dsRNA,应用随机引物将RNA反转录成cDNA,以此为模板用长距离一步法扩增出全长基因B节段,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了测序,并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Gx株B节段全长为2 827bp,与超强毒参考株UK661的同源性为88.2%,与强毒参考株Harbin-1株的同源性达96.3%;克隆的Gt株B节段全长为2827bp,与弱毒参考株P2的同源性达99.5%.而Gx株与Gt株B节段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只有89.8%;vvIBDV-Gx、IBDV-Gt株B节段全长的获得将为进一步构建感染性分子克隆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对其非结构蛋白VP5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vvIBDV Gx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序列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胞毒在第8代以前,VP5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98%以上;细胞毒第9代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10代毒VP5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细胞适应毒传至20代,其VP5基因序列不再改变.从而说明,vvIBDV Gx株VP5基因在致弱过程中存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于1979年由日本学者Yuasa等首次报道,此后,相继在西德、瑞典、英国、丹麦、波兰、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及巴西等国陆续证实了本病的存在.我国于1992年首次分离到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致弱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将vvIBDV国内分离株-G株经SPF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代致弱,得到适应细胞的致弱株。暂命名为IBDVGt。其毒价为2.0×108PFU/ml以上,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对鸡无致病性。返祖试验及病理组织学试验证明,致弱株可在鸡体内连续传至4代,未有返强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