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是脂质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小肠、肝、心、脑、骨骼肌等多种细胞内.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有9种不同的组织特异分布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它们分别是肝脏型、肠型、肌肉和心脏型、脂肪细胞型、表皮型、回肠型、脑型、髓鞘型和睾丸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族多源性的小分子胞内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脂肪酸的摄取和胞内运输,可将脂肪酸从细胞膜上运送到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的场所.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都是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构成.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脂类代谢的改变,猪的脂肪细胞型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已被证实是影响脂肪性状的主要侯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猪H-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松辽黑猪、军牧1号白猪、PIC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松野杂交猪共计127头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在5′-上游区的HinfⅠ多态位点上,所有试验猪种中均发现了多态性,在第二内含子的HaeⅢ多态位点上,所有被测猪种也都存在变异,在第二内含子的MspI多态位点上,松辽黑猪、长白猪和松野杂交猪仅表现为AA型,其他猪种均表现出多态性;(2)7个猪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松辽黑猪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HH基因型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而Hh基因型又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0〉2.598〉2.335,dd和Dd基因型分别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3〉2.732〉2.347,结果提示:可通过提高“HH-dd”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从而改善松辽黑猪的肉质。 相似文献
3.
三种优质肉鸡肌纤维特性与肉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芦花鸡、北方黄鸡、青脚麻鸡三种优质肉鸡的肌肉品质、肌纤维特性进行了比较,并对肌纤维特性与肌肉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肌肉品质:三种鸡的肌肉肉色均正常,青脚麻鸡的剪切力显著比北方黄鸡和芦花鸡大,分别大9.18%、8.74%(P〈0.05)。品种间pH、滴水损失差异不显著。(2)肌纤维特性:北方黄鸡的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芦花鸡、青脚麻鸡低,分别低11.44%、13.71%(P〈0.05),而北方黄鸡的肌纤维密度分别比芦花鸡、青脚麻鸡高15.49%、20.12%,呈显著性差异(P〈0.05)。(3)相关性:肌纤维直径与肌纤维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肌纤维直径与三种鸡的pH呈负相关,与剪切力呈正相关(r=0.873),与芦花鸡和北方黄鸡的肉色呈正相关,与青脚麻鸡的肉色呈负相关关系。肌纤维密度与三种鸡的pH呈正相关,与剪切力呈负相关(r=0.864)。与北方黄鸡和青脚麻鸡的肉色呈正相关,与芦花鸡的肉色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5.
神经肽Y对犊牛肝细胞PEPCKmRNA丰度及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取单层培养36 h生长良好的犊牛肝细胞.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分别添加0、50、100、200、500、1 000 ng/L的羊体外合成神经肤Y(Neuropeptide Y,NPY),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孔),再培养12 h后分别提取RNA和制备细胞上清液.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源NPY对肝细胞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用比色法检测其对肝细胞PEPC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NPY显著促进肝细胞PEPCK mRNA表达,增强了PEPCK活性. 相似文献
6.
7.
为阐明代谢产物非酯化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和葡萄糖(GLU)在乳牛肝糖代谢、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了NEFA、BHBA和GLU对体外培养新生犊牛肝细胞胰高血糖素受体(GLNR)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随着培养液中NEFA、BHBA和GLU浓度的升高,GLNR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0.01)。表明,代谢产物NEFA、BHBA和GLU直接调控乳牛肝胰高血糖素受体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9.
10.
1990年12月底,上海太平洋大酒店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胸脯肉16箱,计388.5公斤.经我所抽样检验,检出一株伊斯坦堡抄门氏菌(S.istanbul).现将检疫结果报告如下. 一、样品来源在酒店对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开箱后随机取样. 二、检验步骤及结果 1、增菌培养:按常规在无菌条件下把牛肉样品剪碎放入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置37℃培养24小时.增菌液出现少量气泡,变为棕红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