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进常规血液细胞电镜制样技术 ,直接取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血淋巴液固定、脱水、包埋、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具有 3类细胞 ,即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其中 ,无颗粒细胞的核质比最大 ,异染色质高度浓缩、边缘化 ,几乎没有常染色质 ,胞质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多 ,与高等动物的中幼红细胞结构很相似 ,该细胞数目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最多 ,可能担负着血液的能量转换功能 ;小颗粒细胞核内常染色质较多 ,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 ,胞质中存在 0 .2~ 0 .4 μm的电子致密颗粒 ,而且胞质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空泡 ,细胞表面有许多突起似伪足 ,类似高等动物的单核细胞 ,可能具有吞噬和消化异物的功能 ;大颗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较大 ,直径 1.4~ 2 .0 μm ,胞质中具空泡 ,细胞表面也常见伪足突起 ,类似高等动物的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2.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类立克次体(Richettsia-like 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及血细胞中,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是类立克次体的主要繁殖场所和传播载体。类立克次体对病蟹机体的结缔组织的广泛侵入,以及对胸神经节及神经与肌肉的接头-运动终板的侵染正是颤抖病症状(不食、肌无力、肢体阵发性颤抖)的病理结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RLOs与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关系,从而为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3月龄波尔山羊为试验动物,研究二氢吡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1组和试验2组波尔山羊体重分别增加6.04 kg和8.06 kg,对照组体重增加4.51 kg;3组日增重分别为100.22 g、134.22 g和179.11 g;料重比以试验2组最低,为1.40,其次是试验1组为1.86,对照组为2.49;试验组各项体尺指标较对照组高。可见,日粮中添加适量二氢吡啶能促进波尔山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河蟹“颤抖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健康河蟹和患典型“颤抖病”的河蟹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和病理学研究,发现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根据该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寄生部位及其在细胞内的繁殖方式,可以判定其为类立克次体生物(Rickettsia-like organisms,简称RLOs)。人工感染实验验证该生物为“颤抖病”的真正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提到水生动物微生物病原体,人们往往只想到细菌和病毒这两类微生物中的大家族,而对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病原体微生物──立克次体却很少关注,因为它们是微生物中一类很小的家族。然而这类微生物近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们与水生动物的许多严重疾病有密切关系。我们在江苏、安徽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体内就发现了这种微生物,由于目前还未确定该微生物在立克次体目中的分类地位,所以按照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科学说法,应称其为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s简称RLOs),即类似于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