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正> 中国水产学会海洋渔业资源专业委员会于1990年11月23~27日在昆明市召开了近海渔业资源增殖、移植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除资源委员会成员外,特邀请了黄、东、南海渔政局和部分沿海省、市水产局及渔政处负责同志、养殖专家和云南省有关单位的代表共62名。会议由中国水产学会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邓景耀研究员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2.
渤海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渤海浮游植物有37属102种,其中硅藻门的细胞个数和种数都占绝对优势。季节变化明显,其数量高峰出现在3~4月和7~9月,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与水域中营养盐类含量的分布和变化有关。1982~1983年渤海浮游植物和主要饵料生物的数量比195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饵料基础状况好于1959年。圆筛藻、舟形藻、沟直链藻等是对虾幼体、毛虾、梭鱼的主要饵料,它们的数量分布和变动直接影响到鱼、虾的摄食强度。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对虾产卵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81年每年5—6月在渤海对虾的主要产卵场渤海湾连续进行了大面积调查。用9XX 周弟网垂直拖取对虾卵子、幼体定量标本,同时观测水温、盐度和饵料生物(微型浮游植物)等,研究对虾卵子、幼体数量分布和变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渤海湾对虾产卵期一般从5月初到6月初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始产卵时间的年间变化较大,与对虾性腺发育状况和5月份产卵场水温的高低有关。产卵期的底层水温为13—23℃。对虾产卵场卵子、幼体数量分布的年间变化较大,中心产卵场位于渤海湾水深3—10米,幼体的饵料生物密集在低盐度的海区,适盐范围为23—29‰。卵子、幼体悬浮在整个水体中,定点取样观察表明,卵子、幼体的数量随潮汐的周期性涨落而变动。卵子、幼体数量变动与产卵场产卵亲虾和饵料生物的数量以及平均盐度显著相关。渤海湾对虾世代补充量即幼对虾的相对数量与卵子、幼体数量变动无关。  相似文献   
4.
渤海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报道了1992~1993年渤海生态基础调查中浮游植物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渤海浮游植物有31属70种,多数属于温带近岸性种类。其中硅藻门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有27属63种,甲藻门次之,有4属7种。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其数量高峰分别出现在上半年的2月份和下半年的10月份。1992~1993年渤海浮游植物和主要饵料生物的数量较1982~1983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1992~1993年莱州湾的浮游植物、圆筛藻等的数量均高于渤海其余各湾。  相似文献   
5.
康元德 《海洋渔业》1984,6(2):51-53
<正> 一、前言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沿岸有蓟运河、海河、捷地减河、大口河、套儿河及黄河等河水直接流入,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渤海经济鱼虾类主要产卵场及其幼体的主要肥育场  相似文献   
6.
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85—20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海1985—2015年的浮游植物网采调查,研究了群落结构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群落组成的差异贡献率。30多年来共记录浮游植物81属202种,硅藻、甲藻是主要的类群。进入2005—2015年,优势属种在北黄海演替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角藻(Tripos)、角毛藻(Chaetoceros)、圆筛藻(Coscinodiscus)、原多甲藻(Protoperi dinium)等,在南黄海演替为角毛藻、圆筛藻、鼻状藻(Probosci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植物总丰度年代际平均为76.2×10~4个/m~3,硅藻丰度比例平均为80.3%,并于2010s下降到67.5%。甲藻丰度在2005—2015年期间有了显著升高,甲硅藻比与1985—2000年相比较平均增加了1.13倍。物种丰富度呈现升高的趋势,在2005—2015年增加了78.9%,暖水种比例上升到平均10.3%,物种多样性北黄海保持稳定,南黄海较1985—2000年增加了28.9%。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演变决定了渔业生物饵料基础的变动,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黄海重要渔业水域关键栖息地饵料水平和结构的改变,及其对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渔业生物早期补充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59~2015)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渤海1959~2015年间的网采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研究了物种组成、丰度、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长期变化。50余年来,共记录浮游植物77属170种,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优势种组成出现明显的格局转换,20世纪以角毛藻(Chaetoceros)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等中心硅藻为主,进入21世纪后,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海线藻(Thalassionema)以及甲藻中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角藻(Tripos)开始形成绝对优势;历次调查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在(8.33~472)×10~4 cells/m~3之间,硅藻占到了65.3%~99.8%;丰度和多样性水平在20世纪逐渐降低,进入21世纪分别有1.5倍和15.0%的回升。渤海N/P比的长期持续升高,导致群落结构由硅藻主导演替到硅、甲藻共同控制,21世纪甲、硅藻比的平均水平较20世纪升高了2.82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饵料基础的年代际变动,影响到关键资源生物的早期补充过程,本研究为探讨渤海主要渔业种群对环境长期变化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59~201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渤海1959~2015年间的网采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研究了物种组成、丰度、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长期变化。50余年来,共记录浮游植物77属170种,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优势种组成出现明显的格局转换,20世纪以角毛藻(Chaetoceros)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等中心硅藻为主,进入21世纪后,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海线藻(Thalassionema)以及甲藻中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角藻(Tripos)开始形成绝对优势;历次调查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在(8.33~472) × 104 cells/m3之间,硅藻占到了65.3%~99.8%;丰度和多样性水平在20世纪逐渐降低,进入21世纪分别有1.5倍和15.0%的回升。渤海N/P比的长期持续升高,导致群落结构由硅藻主导演替到硅、甲藻共同控制,21世纪甲、硅藻比的平均水平较20世纪升高了2.82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饵料基础的年代际变动,影响到关键资源生物的早期补充过程,本研究为探讨渤海主要渔业种群对环境长期变化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特点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海区有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门85种,2变种,2变型;甲藻门7种;金藻门1种。以硅藻门的细胞个数和种数都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数量高峰出现在2~4月和8~10月,而12月~1月和6~7月为低量期。黄海浮游植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因受外海高盐水的影响较大,不如渤海均匀,密集分布区经常出现在辽宁南岸、海洋岛附近和山东半岛南岸到连云港一带水域。黄海太平洋燐虾是鲐鱼、竹笑鱼的主要饵料。而太平洋燐虾的行动分布与其环境因子有关,饵料是重要因素之一。太平洋燐虾以硅藻类为主要饵料,其中圆筛藻、菱形海线藻和沟直链藻等6种类的数量分布及变化与太平洋燐虾的摄食状况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960―2010年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长期变化,数据来源于19次调查245份样品。使用小型浮游生物网垂直采集浮游植物样品,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分类统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其中硅藻(Bacillariophyta)87种,甲藻(Pyrrophyta)17种,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分别出现了27种和10种。浮游植物总丰度年代际平均为2.74×10~6 ind/m~3,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峰值,高达16.8×10~6 ind/m~3。硅藻在20世纪占据优势,群落以角毛藻、圆筛藻等大的中心硅藻为主,进入21世纪后出现小型化的趋势,舟形藻(Navicula spp.)、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等羽纹硅藻以及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底栖性物种开始形成优势。甲藻丰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角藻(Ceratium 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spp.)开始增多。50年来,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辐射圆筛藻(C.radiatus)、柔弱角毛藻(C.debili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等物种在群落中一直占据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优势种组成演替和格局转换明显。在黄河持续断流和强厄尔诺事件的共同影响下,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和多样性在20世纪末降至最低,平均仅为87.7×10~4 ind/m~3和1.97(Shannon-Weaver指数)。进入21世纪后,调水调沙等人类活动对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和多样性水平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较20世纪末分别有了2.3倍和16.8%的增加,呈现出稳步回升的趋势。对黄河口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长期变化过程的研究,为河口生态系统演变和健康保护、渔业资源的增殖养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