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为了掌握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0年8月至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循环水处理养殖系统的高位池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试验设计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 m3·h-1(P1组)、40 m3·h-1(P2组)和60 m3·h-1(P3组),探讨不同的循环水处理量和养殖模式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从循环塘中共鉴出浮游植物99种,隶属于5门49属,对照4号塘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隶属于8门54属,种类最多的为绿藻门,占总数的39.8%,其次为硅藻门,占总数的21.1%,再次为裸藻门,占总数的16.3%,最后为蓝藻门,占总数的15.4%。循环塘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而对照4号塘的浮游植物以蓝藻为优势种。循环塘和对照4号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别为208.34~998.8(×104 ind·L-1)、324.58~1343.26(×104 ind·L-1),其生物量分别为2.96~10.19 mg·L-1,3.59~18.86 mg·L-1。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对照4号塘,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循环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03~2.18之间波动,对照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在1.01~1.56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4.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效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降低高位池对虾养殖风险,减少养殖环境污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于2010年8~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对虾养殖期间的主要养殖参数变化.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处理量试验,即20 m3/h、P1组,40m3/h、P2组,60 m3/h、P3组,对不同循环量水处理组对虾养殖参数,包括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肥满度系数(K)和饲料系数(FCR)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循环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生长率,P1、P2、P3塘的对虾相对特定生长率为0.13%、0.28%、0.18%,P1、P2、P3塘的对虾体重的相对增重率、肥满度系数分别为11%、23%、15%;24%、40%、29%,而对虾饲料的增效率为16%、26%、19%,综合比较发现,40 m3/h的循环量对提高对虾养殖效果最好,60 m3/h次之,20 m3/h较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0年8月-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循环水处理高位池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试验设计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 m3·h-1(P1组)、40 m3·h-1(P2组)和60 m3·h-1(P3组),探讨不同的循环水处理量和养殖模式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从各试验塘鉴定出浮游动物主要隶属于四大类,循环塘21属35种,对照塘43属61种,种类最多的为轮虫,占总数的34.4%,其次为原生动物,占总数的31.1%,再次为枝角类,占总数的19.7%,最后为桡足类,占总数的14.8%.循环塘的优势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而对照塘试验中后期的浮游动物以大型甲壳动物为主,循环塘和对照塘中浮游动物的密度分别为:131.52~497.17 ind· L-1和122.09~373.15 ind·L-1,其生物量分别为1.19~3.87 mg·L-1和0.64~3.01 mg· L-1,循环塘中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循环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01~2.08之间波动,而对照塘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在0.76~1.56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位池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设计开发了集筛网过滤、生化反应、泡沫分离和臭氧杀菌于一体的多功能循环水处理器和二级生物过滤器,构建了由原水砂滤系统、覆膜高位池、集污系统、水处理系统和增氧系统组成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该系统养殖水质调控效果进行了验证.验证试验设置了流量分别为20(T1)、40(T2)、60(T3)m3/h的试验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NH4+和NO2-都有消除效果,其中对NH4+的消除率分别为27.9%、48.7%、55.8%,对NO-2的消除率分别为26.1%、39.1%、53.9%;T2、T3系统对CODMn有一定的消除效果,消除率分别为14.1%、19.1%;只有T3对PO43-4有消除效果,消除率为35.3%;系统对NO3-无消除效果;系统能有效提高溶氧,相对增氧率分别为8%、15%、18%.综合各水质指标、环境因子和养殖效果可知,T2、T3能有效调控养殖水质,但处理量适中的T2更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循环水养殖原理,分析了当前对虾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的技术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是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实现一种高效、减排、降低养殖生产风险、减轻养殖水环境污染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对虾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有效新模式,是现今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升级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水质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 m3·h-1,T1)、(40 m3·h-1,T2)、(60 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高位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NH+4和NO-2,T1、T2、T3对NH+4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对NO-2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各处理组对NO-3均没有明显的消除作用.T1、T2对PO3-4无消除效果,T3对PO3-4的相对消除率为36%.T1对COD无消除效果,T2、T3对COD的相对消除率为9%、15%.综合比较可知,60 m3·h-1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效果最好,40 m3·h-1次之,20 m3·h-1最差.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m·3h-1,T1)、(40m3·h-1,T2)、(60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高位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NH4+和NO2-,T1、T2、T3对NH4+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对NO2-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各处理组对NO3-均没有明显的消除作用。T1、T2对PO34-无消除效果,T3对PO34-的相对消除率为36%。T1对COD无消除效果,T2、T3对COD的相对消除率为9%、15%。综合比较可知,60m·3h-1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效果最好,40m3·h-1次之,20m3·h-1最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有氧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斜带石斑鱼放置在4个运动强度(对照组0 bl/s、实验组0.5 bl/s、实验组1.0 bl/s和实验组2.0 bl/s)中进行8周的训练实验。结果表明,1.0 bl/s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成活率(SR)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B)、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LYZ)、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1.0 bl/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其中1.0 bl/s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白蛋白(ALB)和补体C4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0 bl/s组中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8周运动训练对肝脏HSP70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1.0 bl/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总之,1.0 bl/s运动强度可提高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速度、增强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上调HSP70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