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了解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20年1月至12月对后官湖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后官湖西部湖区的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最高,是后官湖的主要污染来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Σ)评价表明后官湖属于中营养状态,Shannon-Weaver指数和Pielou指数结果显示后官湖总体上为轻度污染到中度污染状态。调查期间共检出7门54属浮游植物,其中1月和4月主要以绿藻门和隐藻门占优势,5月至12月则以蓝藻门占优势。5月、9月-10月桡足类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占优势,其他月份则是轮虫类占优势。相比于2017年-2019年,2020年后官湖的营养状态水平和浮游植物丰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大型浮游动物在群落中的比例则明显上升。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影响后官湖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水温、透明度和浮游动物丰度。后官湖环境管理的不断加强和新冠疫情导致的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减弱可能是后官湖2020年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贝类养殖过程中投放微藻、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测定生态制剂对贝类养殖环境、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显著改善了养殖水质,试验组氨态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移除率分别达到21%~38%、26%~44%、11%~25%。经过3个月的净化,试验组近江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其增肥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贝类生态净化技术能有效地降低水中氨态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同时降低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提高其增肥率,提升牡蛎品质。  相似文献   
3.
盐度与pH对3种南方贝类呼吸率和钙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3种南方重要养殖贝类在20、25、30和35共计4个盐度梯度和8.1、7.7、7.3和7.0共计4个pH梯度下的呼吸率和钙化率。结果表明,盐度和pH对3种贝类的呼吸率和钙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为20~35,近江牡蛎的呼吸率和钙化率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翡翠贻贝和波纹巴非蛤在盐度为20~30时,呼吸率和钙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盐度30~35时,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pH为8.1~7.0时,3种贝类的呼吸率和钙化率均随着pH的下降而显著性下降(P0.05)。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重金属镉(Cd)超标的土壤中生产出质量达标米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探讨稻-鱼种养对大米Cd积累的减控效果,本研究建立了稻(喜两优超占)-鱼(合方鲫2号)种养系统,比较了稻-鱼共作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中环境介质、米、鱼等Cd含量,以及米、鱼的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稻-鱼共作合方鲫2号平均体重为331.7 g,相比鱼种增重1.7倍。不同种养系统大米的营养品质无显著差异。稻田土壤总Cd平均含量为0.472 mg/kg (pH=5.5),略高于污染临界值0.40 mg/kg (5.5≤pH≤6.5),不同种养系统土壤总Cd含量与土壤pH无显著差异。合方鲫2号内脏虽有少量Cd积累[(0.060±0.032)mg/kg],但肌肉Cd含量很低(<0.003 mg/kg)。水稻单作大米Cd平均含量为0.311 mg/kg,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限定值的1.6倍。稻-鱼共作大米Cd平均含量仅0.034 mg/kg,较水稻单作大米Cd含量下降89.1%,水稻单作大米Cd含量与土壤总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2),而稻-鱼共作系统则无该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合方鲫2号是适合稻-鱼种养的好...  相似文献   
5.
选取广东阳江面积为33.33 hm2的海水养殖池塘,混合粗养黄鳍鲷(Sparus latus)、鲻(Mugil cephal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养殖密度为鱼类750 kg/hm2、虾类2 250 kg/hm2、蟹7.5 kg/hm2,投喂罗氏沼虾配合饲料2号和3号,每天2次,每次约280 kg,每周投放1次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250 kg作为蟹类活饵料。通过铺设近2 000个由塑料管和普通渔网构成的浮床单体栽种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研究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对海水养殖池塘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与海水养殖池塘水质的关系。结果显示,试验区底栖动物的种类相比对照区的7种增加到10种,出现了一些耐污能力较差的甲壳类(中华蜾蠃蜚Corophium sinensis和齿掌细身钩虾Maera serratipalma)以及腹足类(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各次采样中试验区底栖动物个体丰度均高于对照区,平均由2 725个/m2增加到2 764个/m2。试验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较对照区均有显著提高(P0.05),分别由初始的0.68和0.67提高到0.81和0.85。试验区表现出比对照区更强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恢复能力,表明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能较好地改善海水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