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带石斑鱼不同养殖方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c)、石斑鱼属(Epinephelus),俗称青斑,具有雌雄同体、先雌后雄性逆转现象,属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暖水性、礁穴栖息、肉食性的凶猛鱼  相似文献   
2.
盐度对大菱鲆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大菱鲆(Scophamusmaximus)幼鱼由盐度34向低盐(盐度28、23、18、12、6)以及向高盐(盐度40)适应过程中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各突变组大菱鲆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逐渐升高趋势,随着盐度突变范围的增大,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在突变后24h左右,各突变组大菱鲆幼鱼耗氧率出现高峰值,48h后恢复到突变前的水平,此时各实验组大菱鲆的耗氧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在突变后9~15h排氨率出现高峰值,48h后各组大菱鲆幼鱼的排氨率恢复到突变前的水平,此时各实验组大菱鲆的排氨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3.
将小剂量辐照技术首次在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上进行应用,确定了最佳辐照剂量点.生产试验表明,小剂量辐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和改善虾苗的质量.对辐照的机理以及辐照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古蚶生物学特性及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古蚶(Anadara antiquata)的生物学特性,建立古蚶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混养模式,对古蚶生物学性状、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与总结,并开展了古蚶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在人工培育条件下,掌握了古蚶各个阶段的变态发育情况,初步了解了其幼虫在各个时期的生长状况。试验表明,通过实施古蚶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每亩(667 m2)可产古蚶200 kg、南美白对虾300 kg、点蓝子鱼(Siganus gut-tatus)30 kg,可以改善养殖环境,达到良好的生态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珠母贝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各种催产方法和不同的幼虫附着基进行了大珠母贝的人工育苗试验,以探寻效果最佳的人工催产诱导方法和附着效果最好的附着基。结果表明:采用阴干刺激3 h+藻液刺激1 h+精液诱导相结合的人工催产诱导方法效果最佳;用遮光网和聚乙烯网片作附着基,幼虫的附着效果最好。试验共获得平均壳长1.15 cm的大珠母贝苗123.12万粒。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许多水产养殖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销售利润,相继把褐牙鲆和大菱鲆等名贵鱼类南移,进行季节性接力养殖,揭开了鲆鱼南养的序幕,但由于养殖品种生态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漠斑牙鲆又称“南方鲆”、“大花鲆”,隶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属深海底栖鱼类。该鱼自2002年由美国引进我国以来,广泛受到南北方水产业者的青睐,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该鱼在我国的产业化已渐为明显,鲆鱼南养规模化小的僵局也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将小剂量辐照技术首次在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上进行应用,确定了最佳辐照剂量点。生产试验表明,小剂量辐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和改善虾苗的质量。对辐照的机理以及辐照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海南由于受原养殖模式及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单胞藻培养多以室外高位池或水泥池为主,高位池培藻常作为粗放式池塘养殖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净化并稳定水环境,由于这种方式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做到消毒,防污染,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刺参“腐皮综合症”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进一步试验这种病害现象是否由病害细菌感染所致,病害细菌对健康刺参和受伤刺参的感染情况如何,有益微生物制剂对刺参感染是否有抑制和防治作用,我们于2004年6月25日~8月5日进行了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海南水泥池养殖半滑舌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滑舌鳎(图见彩中插2)养殖以北方为主,由于效益显著,其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等南方地区亦对其进行了大力推广,并相继报导养殖成功。该鱼于2006年初引进海南,经过一年的养殖,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