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分为溞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溞状幼体阶段又分为五期,大眼幼体仅一期。2.在海水温度20.5~29.0℃,盐度30.5~31.1‰条件下,幼体自孵出到发育为第一期幼蟹共蜕皮6次,经过18~23天。幼体每蜕皮一次,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进入新的一期。3.腹部第一节背面细刺的数目,尾叉后缘内侧棘毛的数目,第一、二对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的数目及胸肢、腹肢的大小与形状是溞状幼体分期的主要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1991年1~2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562.49kg,72935尾,198种。其中,暖温种居第1位,有87种,占43.9%;暖水种次之,有86种,占43.4%;冷温种最少,有15种,占7.6%。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鱼类定为优势种,共有5种:竹Jia鱼、带鱼、小黄鱼、Ti鱼、绿鳍马面Tun;IRI值在500~100的鱼类定为常见种,共有10种:银鲳、短尾大眼鲷、黑鳃梅童鱼、短鳍红娘鱼、黄AnKang、细纹狮子鱼、黑AnKang、龙头鱼、黄鲫、白姑鱼。使用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种类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D值变动在1.121~7.086之间,H′值在0.586~  相似文献   
3.
黄海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0年在黄海进行的生物资源底拖网定点试捕调查,所取得的春、夏、秋、冬4季347个样方的无脊椎动物资料,分析了黄海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调查捕获无脊椎动物53种、2336.896kg、1385397尾。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生态优势度的度量指标,依此来划定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IRI大于1000的种类定为优势种,全年只有1种,即冷温性的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该种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61.4%;IRI值在1000~100的种类定为重要种,有3种(类),即枪乌贼(Loligo sp.)、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uirostris),它们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5.8%。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性指数(J')剖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群落各样方指数D=0.000~2.347,H’=0.000~2.140,J=0.006~1.000。此外还采用Bray-Curis指数CN来比较黄海不同区域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846,黄海中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478。经分析,黄海现有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多样性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渤海主要无脊椎动物及其渔业生物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列述了渤海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分布及其周年的季节变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枪乌贼、火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鹰爪虾、褐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口虾蛄、三疣梭子蟹、日本蟳的洄游分布、数量变动、群体组成、生长、繁殖、食性和补充特性。  相似文献   
5.
黄海针乌贼的渔业生物学及其资源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乌贼(Sepia andreana)沿岸性生活,洄游距离较短,系典型的北方种类。生命周期一年,生殖季节较长,群体有生态分异现象,主要产卵期是在3、4月份。针乌贼主要捕食长尾类、糠虾、磷虾、介形类、其它小型甲壳类、毛颚类和幼鱼。体重(W)和胴长(ML)之间的关系表示为:W↓  相似文献   
6.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程济生 《水产学报》2004,28(1):29-34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渤海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1993上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4个航次共捕获底栖动物59种,2224.245kg,其中甲壳动物25种,占总重的61.7%,软体动物22种,占33.5%,棘皮动物9种,占4.6%,其他类包括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和尾索动物1种,共占0.2%,4个季节中,平均网获得以秋季(10月)最高,为25.583kg/网.h,其次为夏季(8月)为15.918kg/网.h第3次为春季(5~6月)为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