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水产渔业   9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3年6~8月,“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在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进行了狭鳕资源声学调查及渔场环境调查。应用本航次调查资料,本文阐述了调查海区温度、盐度及溶解氧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狭鳕分布和移动与理化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留申海盆区为大面积低温水所覆盖,水温在10℃以下。温盐水平分布特征为公海区低温高盐,调查区的其余水域则为高温低盐。溶解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表层溶氧含量在10mg/L左右;(2)温跃层位于25米和50米之间,一强冷水团控制着100米到200米左右的水层,其水温在3℃以下。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溶解氧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狭鳕当年生幼鱼主要分布在海盆水系和东大陆架水系的混合区内,100米层幼鱼密集区水温在3~5℃,盐度在32.9~33.1,溶解氧在8~9mg/L;(4)夏季狭鳕成鱼主要在冷水团范围以内垂直移动,200米层成鱼密集区水温为3~4℃,盐度为33.2~33.6,溶解氧为6~8mg/L。  相似文献   
2.
王为祥 《海洋渔业》1987,9(6):271-271
<正> 1984年11月至1987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的两国专家运用挪威首相赠送中国总理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连续三年共同开展了中国黄、东海鳀鱼资源的声学评估调  相似文献   
3.
王为祥 《海洋渔业》1987,9(5):227-227
<正> 根据中国和挪威两国水产科技合作计划,“渔业资源声学评估讲习班”于1987年5月25日至30日在青岛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举办。挪威卑尔报海洋研究所高级科学家S·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水产学会海洋渔业资源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11月18日至23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四届四次委员会暨学术讨论会。主要内容是:研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生态结构,资源开发、监测、增殖和管理;交流外海和远洋渔业的开发和利用经验。参加会议的有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黄渤、东、南海区渔政局和部份沿海省、  相似文献   
5.
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狭鳕当年生幼鱼数量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夏季白令海狭鳕资源调查期间,作者等应用声学/拖网评估调查方法,首次发现阿留申海盆区有大量当年生狭鳕幼鱼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当年生幼鱼主要分布在海盆区东北部,密集区位于东白令海陆架斜坡与公海区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2)鱼群主要栖息于中上层80—120米处,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3)7月份海盆区东北部幼鱼鱼体长度为29—47毫米,而南部波哥斯洛夫岛附近的鱼体长度仅为11—17毫米,系两个不同产卵期鱼群的子代;(4)幼鱼主要栖息层的水温为3—5℃,盐度为32.9—33.1,其分布与陆架斜坡地理环境和饵料生物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6.
1953—1976年本所先后用五种标志牌共标志放流鲐鱼24,641尾,重捕1,574尾。重捕率以当年最高,此后逐年下降。在烟威和海洋岛渔场标志放流鲐鱼的重捕率较高,在黄海中部标志放流鲐鱼的重捕率最低。1957年以前标志放流鲐鱼的最长重捕期为3年以上,1953年标志放流的鲐鱼经5年后(1958年)还有重捕,1958年以后标志放流鲐鱼的最长重捕期均在2年之内,似乎反映后期捕捞强度增长。根据1972、1974、1978、1979年围、流网渔况的逐月推移和标志放流重捕结果看出:洄游至黄海的鲐鱼,主要来自东海中南部钓鱼岛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外海两个越冬场。前者每年3月末至4月初游离越冬场北上,大致沿东经123°30′,40—60米等深线海区进入黄海,5—6月分别到达青岛—石岛外海、海洋岛外海、烟成外海产卵,部分鲐鱼群穿过渤海海峡进入渤海产卵。后者4月末至5月初沿北纬32°30′—33°30′海区晚于前述越冬群进入黄海。5—6月主要在青岛—石岛外海产卵,部分鱼群亦可到达黄海北部,但一般不进入渤海。进入黄海的鲐鱼至7月中旬产卵完毕,7—9月分散在海洋岛南部和石岛东南部索饵。9月以后鱼群陆续沿东经124°00′—125°00′深海区南下。9—11月经大、小黑山岛西部返回其越冬场。部分当年生幼鱼12月以后不返回其亲鱼越冬场,而停留在大、小黑山西部深海区越冬,俟翌年春回归北上。  相似文献   
7.
<正> 河鲀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而得名。北方渔民称之谓“艇鲅”,南方则称“龟鱼”或“腊头”。河鲀多数栖息于近海浅水区,少数进入江河产卵或定居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鲐鱼的行动分布与海况,气象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1972~1979年渔况、海况和气象等资料,分别对水温、水系、跃层,饵料生物以及风、气压、月龄等环境因素与鲐鱼行动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与黄、东海表层水温呈正相关系,即水温高鲐鱼进入黄海的时间提早。以黄、东海5月1日表层水温距平值x和黄海中部围网初渔期y(5月y日)为指标,其关系式为:y=9.8762-0.8808x,r=0.678,r>r_(α=0.05)=0.666,S=3.22天。因而4月末至5月初黄、东海表层水温可以作为预测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迟早的重要依据。 2.春汛黄海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与水系分布关系密切。鲐鱼产卵场通常在外海水与沿岸水等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在鲐鱼资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外海水向北伸展的势力强,鲐鱼产卵场偏北,反之产卵场偏南。而32‰等盐线以及外海,沿岸水系的分布可以做为预测产卵场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3.黄海鲐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和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其索饵场的位置往往在鲐鱼尚未进入索饵期时,临近产卵场的太平洋燐虾等饵料生物丰寓的海区,在鲐鱼进入索饵期后,由于鲐鱼大量摄食而使索饵鲐鱼渔场中心通常出现在饵料生物密集区的边缘或附近。因而,鲐鱼进入索饵期以前,临近产卵场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以及鲐鱼索饵期饵料生物密集中心的边缘附近海区,是探察索饵鲐鱼渔场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明显温跃层的海区,栖息在跃层上方的鲐鱼起群比较稳定,可能形成良好的围网作业渔场,而明显的强度较大的温(盐)跃层对鲐鱼的垂直移动有制约作用。5.黄海鲐鱼的起浮与风向、风速、气压及月龄有关。偏南、偏西风,风力2~4级的天气适宜鲐鱼大量起浮,而北向风或6级以上大风不利于鲐鱼起浮。鲐鱼大量起浮往往出现在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低气压转向高气压,气压在1000毫巴以上的天气,气压过低(低于994毫巴)或过高(超过1010毫巴)不适于鲐鱼大量起浮。另外,鲐鱼大量起浮日又多出现在近月朔期以及月朔与月望之间,而较少出现在月望时和下弦期。  相似文献   
9.
渤、黄海浮游生物个体重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雪娥  王为祥 《水产学报》1966,3(2):142-149
浮游动物是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组成部分。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时候,除了要鉴别其所摄食的种类外,还要了解其摄食强度(胃肠饱满指数)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洄游分布和生长肥育等,与外界饵料供应数量和质量好坏的关系。由于摄食强度是用食物团重和鱼体重的万分比表示的,特别是一些在饵料中占比重较大的种类,还需要单独表示(分饱满指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