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量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及南流江六个水系绒螯蟹群体的 32个外部形态特征 ,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将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四个北方水系的蟹划为一组 ,把珠江和南流江两个南方水系的蟹划为另一组 ,两组之间形态差异极显著 (P <0 .0 1)。判别分析亦可将北方蟹和南方蟹完全分开 ,判别准确率达 10 0 %。至于样本所属水系的判别 ,对北方四水系蟹的判别平均拟合概率为 86%,其中长江最低 ,为 73%,黄河最高 ,为 97%;对南方二水系蟹的判别平均拟合概率为 95%,南流江为 96%,珠江为 94 %。又对区别水系所属贡献较大的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计算差异系数 ,根据Mayr等 [1953]提出的 75%规则 ,认为北方蟹与南方蟹之间的形态差异是亚种以上水平的差异 ,而北方蟹内部与南方蟹内部各水系之间差异则属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鱼类的保护愈发受到重视。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上海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定位为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岛河网密布,鱼类资源众多,而违规捕捞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崇明岛鱼类资源。鱼类多样性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评估崇明岛内鱼类资源、揭示鱼类多样性对崇明生态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首次结合环境DNA技术与传统捕捞手段探究崇明岛内河鱼类多样性。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崇明岛内河设置了24个采样位点,每个季度进行了1次采样调查。共检出13个目级阶元的78种鱼类,其中鲤形目最多,约占44%。基于捕获鱼类样本计算的全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08,基于环境DNA数据计算的全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为2.96,表明崇明岛具有较丰富的鱼类多样性。两种方法计检测出共同的优势种为鳊 Parabramis pekinensis、似鳊 Pseudobrama simoni,、麦穗鱼 Pseudorasbora parva、子陵吻虾虎鱼 Rhinogobius giurinus、大鳍鱊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表明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结构由淡水鱼类主导。主坐标分析和PERMANOVA检验结果显示东-西部群落鱼类组成存在差异(R2=0.1012,P=0.0276)。研究结果亦表明环境DNA技术可以作为传统鱼类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本研究为崇明岛内河鱼类资源现存状况、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笼养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与生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绒螫蟹养殖业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把中华绒螫蟹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可是与之相配的中华绒螫蟹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长特性的研究报导很少。中华绒螫蟹的生长与鱼类相比具有跳越式的特点「赵乃刚等1988]。每次蜕壳,中华绒螫蟹的壳宽、体重发生突跃式的增长。汪留全和周婉华「1989」曾对幼蟹的群体平均生长曲线进行过拟合,但未反映中华绒螫蟹个体生长不连续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通过笼养的方式,研究中华绒整蟹蜕壳与生长的关系、初始规格与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螫蟹养成规格的影响等,找出中华绒螫蟹生长的内…  相似文献   
4.
台湾红罗非鱼后代不同体色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红罗非鱼是由野生型尼罗罗非鱼(Orochrom订niloticus)与红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lecus)突变型种间杂交分离而来[Liao和Chen1983],其体形酷似海水鱼类真绸(Pa-grosomusnZajor)。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产量高、抗病力强、饲养容易、体色鲜艳、肉质鲜美细嫩、市场价格高等优点,在西太平洋地区有较大市场,在东南亚一带尤受欢迎。引进大陆后,在淡水中生长良好,是一个很有推广前景的品种。又因其耐盐性好,故目前已引起海水养殖者的重视。我国的广东、福建近年来发展迅猛,鱼产量有较大的增加,被当地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黄黝鱼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是广布于中国长江及北方各水系的一种小型淡水虾虎鱼类。本研究采集了来自松花江(哈尔滨)、辽河(沈阳)、海河(北京)、黄河下游(濮阳)、高邮湖、长江水系(邵阳资水、洪湖、荆州、靖江市、巢湖、太湖、郎溪、洞庭湖)和云南腾冲的88个样品。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的变异研究小黄黝鱼不同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物种分化。Cyt b和D-loop的序列串联共得到63个单倍型,133个变异位点。AMOVA、SAMOVA、网络图以及贝叶斯建树分析结果都支持将其分为邵阳资水种群(A种群)、太湖种群(B种群)、其他地区种群(C种群)3个差异较大的分支,其中C种群又大致可以分3个子种群。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靖江(Fu’s FS:-4.119,P=0.009)和洪湖(Fu’s FS:-2.814,P=0.016)两地的种群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结合二代测序技术是研究群体遗传学强有力的工具,同时也是界定物种的最佳方法之一。与以往获取SNPs数据的常用方法相比,靶基因富集的方法可以用来富集不同物种的同源片段,甚至可以用于部分降解的DNA。本研究应用一套通用的脊椎动物单拷贝核基因标记,通过基因富集和Illumina测序获取鲱形目鲚属数千个SNPs位点。样本取自靠近长江入海口的沿海地区、长江干流和洞庭湖。用STRUCTURE和Bayes factor delimitation(*with genomic data,BFD*:一种新的物种界定工具)分析SNPs数据,发现洞庭湖的短颌鲚显著不同于其他采样点的样本,而从沿海地区采集的刀鲚与长江干流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明显(Bayes factor=11.3)。研究表明,基因富集可以用来获得非模式生物的SNPs数据,结合新的分析工具如BFD*可用于物种界定。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致死低温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室内自然降温条件下,研究了三个品系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78”品系,“88”品系)对低温的耐受力,计算得出每个品系的半致死低温,并对降温过程中尼罗罗非鱼行为活动的变化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在上海地区,当温度降低到11℃时,罗非鱼开始死亡,到7.4℃时,全部死亡。吉富罗非鱼死亡温度范围是11℃ ̄8.4℃,“78”品系是9.8 ̄7.4℃,“88”品系是11℃ ̄7.4℃。对三个品系半致死低温的研  相似文献   
8.
台湾红罗非鱼是由野生型尼罗罗非鱼(Orochrom订niloticus)与红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lecus)突变型种间杂交分离而来[Liao和Chen1983],其体形酷似海水鱼类真绸(Pa-grosomusnZajor)。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产量高、抗病力强、饲养容易、体色鲜艳、肉质鲜美细嫩、市场价格高等优点,在西太平洋地区有较大市场,在东南亚一带尤受欢迎。引进大陆后,在淡水中生长良好,是一个很有推广前景的品种。又因其耐盐性好,故目前已引起海水养殖者的重视。我国的广东、福建近年来发展迅猛,鱼产量有较大的增加,被当地人…  相似文献   
9.
在常规土质鱼池中进行了吉富“88”、“78”和埃及等四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起捕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吉富品系的三网累计起捕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品系(P〈0.01)。1995年的试验中,吉富的三网累计起捕率为67%、“88”为38%,“78”为23%,埃及为22%。1996年的试验中,吉富的三网累计起捕率为81.5%,“88”为62%,试验结果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起捕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水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生态健康状况堪忧。快速、有效地监测水生生物是评价水生态健康,科学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前提。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是一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并进行测序和分析来反映物种信息的技术。由于该技术只需采集环境样品(水、土壤、沉积物等)便能获得大量物种信息,具有非入侵性、灵敏性及低成本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已有的研究实践表明,目前eDNA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阻碍了其常态化、业务化应用。本文从生物多样性调查、入侵和濒危物种监测、食性研究等方面列举了eDNA技术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实例;并总结了目前eDNA技术在采样效率、假阳性和假阴性、来源不确定性、数据库缺失和定量结果不准确等5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挑战;进一步探讨了研究者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突破。最后,对eDNA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人员使用eDNA技术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