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4年10月~2006年12月观察了昆明地区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的产卵期、产卵量、孵化时间、孵化率以及蝌蚪期持续时间等.结果显示,昆明地区昭觉林蛙的产卵期为每年10~11月;产卵量平均为1 859.92粒·团-1;完成胚胎发育期全过程需8~9d;蝌蚪孵化率达99%以上;蝌蚪期持续时间为6个月,Ⅰ期蝌蚪发育历时130d,Ⅱ期蝌蚪发育需42d,从蝌蚪进入第Ⅲ期到观察超过50%的幼蛙登陆为10d左右.昭觉林蛙繁殖时对产卵场的选择条件为足够的水域面积、水温和丰富的水草.  相似文献   
2.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131只成年多疣狭口蛙K a lou la verrucosa标本(72♂59♀),同时野外观察雌雄蛙的伏卧姿势、运动方式和繁殖行为.成年雌雄蛙的体长、吻长、鼓膜直径、内突长、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7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对与体长相关的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雄蛙前臂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雌蛙,雌蛙后肢全长和足长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雄蛙.雄蛙的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均大于相同体长雌蛙的前臂宽、后肢全长和足长.繁殖期雄蛙前肢内侧及胸腹部布满分泌物,雌蛙无.雄蛙为2/3蹼,雌蛙约为1/3蹼.雄蛙具单咽外声囊,雌蛙无.雄蛙肛部疣粒大而光滑,雌蛙肛部疣粒细长而尖.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鮡科鱼类12属50种和亚种, 分布在长江以南诸水系, 尤以云南分布的属、种最为丰富。鮡科鱼类演化的总趋势是向着急流中底栖的方向发展, 因此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由于游泳能力弱, 它们与河流水环境的关系更为紧密, 对水文特征和水质变化极为敏感, 是一群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极好指示生物。它们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植被破坏、水利工程、电站建设和水质污染等造成的环境变化, 也与过度捕捞有关。它们承受的生存压力在其他生物类群中也同样存在, 有效保护江河水生物资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在剑湖选择11个采样点,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按季度4次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2种,主要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密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生物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采样点全年密度为16~23840个/m2,最高密度出现在采样点A左,最低密度则在采样点E右;生物量全年为1.68~2343.47 g/m2,以采样点D最高,采样点I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为0.10~2.75,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Shannon -Wiener 指数、Simpson生物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分别为0.09~1.09、0.03~0.65和0.03~1.4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5.
《普通动物学》为西南林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被其他相关专业设为基础、专业基础或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内容多,但只有48学时的课堂教学.为了加强该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对其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  相似文献   
6.
昆明市金汁河浮游生物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5月,对位于昆明市金汁河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金汁河的浮游生物共有60种,隶属于8门38科56属,其中,浮游植物6门34科52属56种,浮游动物2门4科4属4种;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远大于浮游动物,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对水温等水环境适应性的不同;该河流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门类;水环境变化对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有明显影响;金汁河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  相似文献   
7.
鮡科鱼类多样性与栖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鮡科鱼类12属50种和亚种,分布在长江以南诸水系,尤以云南分布的属、种最为丰富。鮡科鱼类演化的总趋势是向着急流中底栖的方向发展,因此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由于游泳能力弱,它们与河流水环境的关系更为紧密,对水文特征和水质变化极为敏感,是一群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极好指示生物。它们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植被破坏、水利工程、电站建设和水质污染等造成的环境变化,也与过度捕捞有关。它们承受的生存压力在其他生物类群中也同样存在,有效保护江河水生物资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于雨季前出蛰,雨季结束后即入眠,生活习性较其他无尾类特殊。为探寻该蛙的繁殖习性,以野外定点观察和实验室剖检相结合,研究其繁殖生态。结果表明,多疣狭口蛙繁殖时间与雨季来临迟早、雨季持续时间及降水时间间隔等因子相关。其抱对产卵行为多发生于夜间至翌日上午。繁殖前、繁殖期和繁殖后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4,1∶7和3∶2。繁殖期的产卵量与雌性个体体长呈极显著关系。体长大于47 mm的雌性个体每年产卵2次,而小于47 mm的个体产卵1次。卵分批产出,每批约30粒左右,产卵持续时间长短受人类活动影响。作者认为,繁殖过程中雌雄性比的变化与雄蛙多次进入繁殖场和入眠时间较早有关。少量多次产卵是为避免水塘干涸造成卵与蝌蚪大批量死亡的一种适应。卵呈漂浮状,有利于孵化和加速发育,避免临时水塘干涸对其种群生存的威胁。多疣狭口蛙与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四川狭口蛙Kaloula rugifera的繁殖习性相似,但由于各物种的生态行为的分离和抗干扰能力的差异,也表现出北方狭口蛙产卵不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表4参15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对分布于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的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 041.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6%;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 775.8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96%;较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8 612.8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3.4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 896.9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分别减少27.30%和9.49%,而较不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分别增加4.34%和0.68%。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3—4月,在云南大中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种群密度、空间分布模式及对自然生境因子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在其活动区的种群密度为0.156~0.500只/km2;经Poisson函数和z。检验,分布位点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预测结果相差较大(X2=139.51,P〈0.001),空间分布呈聚集型(s2/m=8.41);通过对生境特征的分析,发现黑颈长尾雉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Ei=0.22)、东坡(Ei=0.32)、距水源距离0—200m(Ei=0.03)和高海拔(Ei=0.16)等因子呈偏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