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6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能感染多种养殖动物,每年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集约化养殖模式在水产养殖业的大规模应用,水产病原体的传播速度也大幅度提高。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本研究以鳗利斯顿氏菌的金属蛋白酶基因(zinc metalloprotease gene,emp A)为靶基因,设计多对引物和1条exo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的快速实时检测鳗利斯顿氏菌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Real-time RPA检测技术能够在20 min内特异地检测出鳗利斯顿氏菌,与其他7种常见水产致病菌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该检测方法最低能够检测出1 pg/μL鳗利斯顿氏菌基因组模板,对人工污染的样品最低检测限为3.4×10~2CFU/m L,且重复性良好。因此,利用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RPA检测技术,能特异、准确、高效地检测出鳗利斯顿氏菌,而且操作简单、耗时短,为水产养殖中鳗利斯顿氏菌的快速诊断及商业试剂盒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了缢蛏半乳糖凝集素基因(ScGL)。ScGL全长为1 282 bp,5′非编码区35 bp,3′非编码区329 bp,开放阅读框(ORF) 918 bp,编码30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ScGL无跨膜结构域,与已报道的缢蛏半乳糖凝集素含1个糖识别结构域(CRD)不同,ScGL具有2个CRD。相似性分析显示,ScGL与其他软体动物的半乳糖凝集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菲律宾蛤仔相似性最高,达65%;与已报道的2个缢蛏半乳糖凝集素相似性分别为39.74%和44.76%。系统进化上ScGL与菲律宾蛤仔半乳糖凝集素聚为一支。重组表达发现ScGL在包涵体表达,分子量约34.4 ku。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ScGL在缢蛏鳃、肠、唇瓣、外套膜、出水管、入水管、足和内脏团中均表达;其中肠、内脏团、唇瓣和足中表达量较高,出水管和入水管中表达量最低。消化腺ScGL表达量分别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3 h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鳃ScGL表达量分别在鳗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6 h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ScGL参与了病原体诱导的缢蛏免疫应答。本研究为深入探索ScGL在缢蛏免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球等鞭金藻三级培养过程中生长差异明显,在完全灭菌的一级培养中生长最佳,在未灭菌的三级培养中生长最差。为揭示培养过程中藻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其生长差异的相关性,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球等鞭金藻三级培养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二、三级培养组之间的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明显。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析说明,一级培养组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低于二级和三级培养组。MetaStat分析发现,一级和三级培养组之间存在两株丰度显著差异的细菌,其中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在三级培养下丰度显著高于一级,而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相反。进一步通过2216E平板涂布法分离并鉴定了麦氏交替单胞菌等17株球等鞭金藻藻际环境细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整个进化树分成13个分支,分别对应13个属,包括交替单胞属(Alteromonas)、假交替单胞属(Pseudoalteromonas)、海杆菌属(Marinobacter)等。本研究结果为探索藻菌互作机理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过程中球等鞭金藻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海水围塘虾蟹贝分区循环水养殖新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讲述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分区养殖的海水围塘系统,这种系统使虾蟹养殖区域(亦即饵料微藻培养区域)跟贝类养殖区域相对隔离开来,并通过增氧机人工造流等管理给贝类养殖区域连续供给微藻饵料,避免了阴雨天贝类生物量比较大时水体中饵料微藻全被消耗,保证了整个养殖期滩涂贝类都能获得足够饵料,同时保证了虾蟹养殖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对虾育苗需使用活饵如硅藻、卤虫幼体等。近年使用豆浆、蛋黄以及豆浆制备物等人工饵料培育对虾幼体已获成功。但这类饵料不能全部代替硅藻和卤虫的作用,而且这种饵料易受细菌侵附、从而使饵料分解影响水质。自70年代末以来,各种类型的微粒饵料(MD)的研制受到国外学者重视并对其饵料效果进行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6.
徐继林 《水产学报》2004,28(1):100-105
建立了海产品中的溴酚类海洋风味素的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样品中溴酚类化合物在挥发油测定器中用乙酸乙酯通过循环蒸馏萃取,浓缩后用电子轰击源在特征离子碎片扫描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种溴酚类化合物在SBP-50柱上得到良好的分离,色谱出峰尖锐,没有杂峰干扰。本方法在2.5~40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低于1ng·mL~(-1)。当向25.00g样品中添加溴苯酚各2.0μ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达到90.45%(2-BP)、60.49%(4-BP)、85.79%(2,4-DBP)、84.98%(2,6-DBP)、90.80%(2,4,6-TBP),标准相对偏差为1.37%~4.16%。对市场上销售的几种海洋经济动物测定,溴酚类风味素含量在5.40~31.38 ng·g~(-1)范围内,而所测得的淡水青虾中溴酚类风味素含量只有0.18 ng·g~(-1)。  相似文献   
7.
在Banta液(牛粪1.5 g 干稻草2 g 沃土20 g 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蚤状以小球藻培养条件下的C 20∶5(EPA)和C 18∶3的含量最高,PUFA占总脂肪酸的34.79%;Banta液组的SFA含量最高,为53.89%;面包酵母组的MUFA含量最高,达60.65%,且富含C 16∶1(n-7)和C 18∶1(n-9),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6.73%。EPA的含量以小球藻组最高,为14.43%,与自然环境中蚤状的含量相近。酵母组最低,为2.05%。蚤状和其它饵料生物一样,其脂肪酸组成主要随食物特点而变化,也决定于其本身的吸收与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8.
水样中氮磷营养盐含量的稳定性及保存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淡水和海水水样4个氮磷营养盐参数(NH3-N、NO2-N、NO3-N、PO4-P)的6种保存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对于淡水水样的NH3-N、PO4-P和海水水样的NH3-N、NO3-N在各保存时间的变化幅度,6种方法间有显著差异;在10d内,4℃加5ml/L氯仿处理,在针对氮磷营养盐测定的水样的保存上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盐度对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生长、脂肪酸组成及藻际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将湛江等鞭金藻置于4个盐度(12、18、24和30)下进行半连续培养,达到稳定生长状态后测定细胞密度(OD750)、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脂肪酸组成,并分析藻际菌群组成。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在盐度18~24下有着较高的细胞密度、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盐度12、18和24下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盐度30下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而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其他三组。综合来看,盐度18~24是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最适盐度范围。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藻际菌群,从Chao1、ACE和Shannon指数推测盐度12下藻际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组。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盐度18、24和30组间藻际菌群组成相似,与盐度12组差异明显。藻际菌群组成分析显示盐度12下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为92.70%,其中占比最多的属为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盐度18、24和30下优势菌为蓝菌门(Cyanobacteria),占比分别为97.63%、97.41%和93.51%,说明盐度12和盐度≥18对于湛江等鞭金藻是两个差异巨大的生长环境,会使其藻际菌群组成发生剧烈变化。本研究为湛江等鞭金藻培养方案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深入探究盐度对湛江等鞭金藻藻际菌群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光强、光质、氮、磷四种环境因子对微拟球藻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设计以下试验:光强试验设置光强梯度为20、80、140和200 μmol photons·m-2·s-1;光质试验依照RGB原理,调节红、蓝、绿光比例分别为100%、50%、0%;氮浓度试验设置氮浓度梯度为55.40、13.85、3.46、1.73 mg·L-1;磷浓度试验设置磷浓度梯度为8.96、2.24、0.56、0.28 mg·L-1,统一初始接种密度并测定25 d时脂肪酸及色素组成、蛋白及可溶性糖浓度。结果显示,蛋白和可溶性糖浓度随着光强的增大而增大;200 μmol photons·m-2·s-1 光强下微拟球藻生长速率最快、生物量最高,且蛋白(5.17 mg·mL-1)和可溶性糖(2.40 mg·mL-1) 浓度最大;20 μmol photons·m-2·s-1光强下叶绿素a比例最大。光质试验表明,红光对于微拟球藻可溶性糖积累和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余光质比例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绿光有利于β-胡萝卜素积累,但纯绿光显著抑制蛋白合成。氮浓度为55.40 mg·L-1时微拟球藻不饱和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占比均达到最大,分别为68.23%和20.50%,且随着氮浓度降低,微拟球藻生长速率、蛋白及还原糖含量均显著降低。同样,随着磷浓度降低,微拟球藻生长速率和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磷浓度为2.24 mg·L-1时更适宜积累可溶性糖。本研究可为微拟球藻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营养优化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