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8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林业   687篇
农学   420篇
基础科学   406篇
  438篇
综合类   2737篇
农作物   376篇
水产渔业   313篇
畜牧兽医   1438篇
园艺   524篇
植物保护   16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无为市玉米田杂草危害情况,指导农民科学防除,对该地区玉米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无为市玉米田主要危害性杂草为马唐、狗尾草、铁苋菜,其中马唐危害最重。对此,我们应因地制宜,探寻有效的玉米田杂草防除方法,尽量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防止出现药害事件,以确保玉米健壮生长,获得显著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环戊噁草酮属于噁唑烷二酮类化合物,1986年由Sagami(相模)化学研究中心发现,主要由日本Kaken Pharmaceutical Co.,Ltd开发用于水稻田除草,首次在日本注册登记的时间为1997年。环戊噁草酮通用名称为pentoxazone,IUPAC化学名称3-(4-氯-5-环戊基氧-2-氟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开发号KPP-314(Kaken),CAS号110956-75-7。  相似文献   
3.
4.
总结国内外森林康养发展历程,学习其主要经验做法,对福建省森林康养发展现状、运营机制、发展方向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深入领会森林康养的内涵和外延,围绕组织管理、规划标准、人才技术、宣传推广和基地示范5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加快福建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吲唑磺菌胺(Amisulbrom)是日产化学上世纪90年代研发的一种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同时也是该公司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菌剂,该杀菌剂对由卵菌纲引起的植物疫病和霜霉病具有较高的活性。吲唑磺菌胺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在日本、韩国、奥地利、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英国等国均已获得登记批准,2016年在中国也获得临时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安徽省无为市棉花田的杂草危害情况,我们对该市棉花田杂草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无为市棉花田主要危害性杂草有牛筋草、马唐、马齿苋等。其中牛筋草、马唐为本地的优势杂草种。对此,我们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有效的杂草防治措施,以此来有效保障棉花的健康生长,进而获取最大化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7.
巨龙竹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滇西南巨龙竹在2017—2019年的年龄、直径、密度等林分结构因子,并对其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巨龙竹林分干龄分布、丛立竹密度分布均呈右偏缓峰状;竹丛年龄分布、直径分布均呈左偏聚集状.2017—2019年林分逐年向更高龄、更大径阶、更高丛立竹密度的范围分布,除2018年、2019年的直径分布差异不显著,其余结构特征在各生长季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利用威布尔分布拟合其直径、丛立竹密度分布的效果优于其余分布模型(直径的R2>0.93,密度的R2>0.99).竹冠投影面积与竹蔸面积、丛立竹干数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P<0.01,R>0.75),与平均胸径、年龄的相关性较弱(R<0.30).林分共计植物种类73种,隶属于39科67属,其中乔木层以巨龙竹为绝对优势植物;灌木层无优势植物;草本层以多羽凤尾蕨为优势植物;层间植被以荜拔、异形南五味子为优势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林下植被层中变化一致,各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被.灌木层、草本层的植物物种数均随调查样方面积增大而增加,可用自然对数转化线性方程反映其种-面积关系(R>0.97).当调查面积分别为210.25、90.25 m2时,其样方内可涵盖林分85%的灌木、草本植物种类,且后续数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昆山市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与为害概况,病虫害测报重点与做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实施、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禁用农药毒死蜱在豇豆中被高频检出,已成为豇豆中农残超标率居高不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毒死蜱在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后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进行了田间模拟残留试验,将采集的成熟豇豆通过乙腈提取,C18分散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豇豆中的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1,在0.01~5 mg·kg-1添加水平下,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为76.3%~8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一次施药和结荚期二次施药后,成熟期采收的豇豆样品中均无毒死蜱检出;结荚盛期一次施药后,残留消解曲线为Ct=1 726.6e-0.431t(R2=0.981 5),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6 d;施药后10 d,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降至0.05 mg·kg-1以下,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毒死蜱在播种期和苗期的使用,不会导致成熟期豇豆中残留超标,可以安全使用;始花期后的使用需控制10 d以上的采收间隔期;结荚盛期须禁止使用毒死蜱。综上表明,在尚未制定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精准施用规范的背景下,我国禁止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四川主栽的4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在常规用药方式基础上辅以微生态制剂,测定其对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防控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有效防控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发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能提高葡萄果粒大小和百粒质量,同时增加糖酸比。在传统用药基础上使用绿康威,对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防效最佳,分别达52.3%和42.4%;在传统用药基础上使用绿地康3号,其防效为31.3%和21.9%,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效;前期使用化学药剂,后期单独使用微生态制剂对酸腐病的防效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