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响应面法优化鳙鱼鱼肉蛋白的酶解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晓晴  戴志远  叶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499-11502
[目的]为鳙鱼及其他淡水鱼鱼肉蛋白资源的高价值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首先比较6种不同蛋白酶水解鳙鱼鱼肉蛋白的能力,找出酶解能力最高的蛋白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酶解鳙鱼蛋白的工艺条件,探讨酶解过程中酶底物浓度比([E]/[S])、pH值和温度对酶解物水解度的影响。并分析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结果]碱性蛋白酶水解鳙鱼鱼肉蛋白的能力最强,蛋白回收率最高。其酶解鳙鱼鱼肉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E]/[S]1.7%、pH值9.7,温度57℃。鳙鱼鱼肉蛋白在该条件下水解度理论值为25.24%。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下所得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与鳙鱼鱼肉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差别不大,酶解物很好地保持了鱼肉蛋白的特定氨基酸模式。[结论]优化了镛鱼鱼肉蛋白的酶解工艺。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观察了魁蚶精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魁蚶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形成等过程,在精子形成中的主要细胞学事件包括顶体的发育、核形态变化及尾部的形成等。此过程中,前顶体颗粒聚集、融合,形成顶体囊,然后发育为圆锥形顶体;核的形态由圆形或卵圆形变为鼓形,核内染色质由团块状到颗粒状,再到高电子密度均质;线粒体聚集、融合、体积变大,迁移至核的后端,参与精子中段的形成。成熟精子由头部、中段及尾部组成,头部由顶体及核构成,中段由5个线粒体围绕远端中心粒组成,尾部为细长的鞭毛。研究亮点:魁蚶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目前对其精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未见研究报道。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魁蚶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子顶体的形成、核的形态建成等主要细胞学事件,探明了魁蚶精子属原生型,顶体物质的合成始于初级精母细胞时期,细胞核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不大等问题,为蚶科精子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产业,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治理工作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与农业循环产业的内涵。从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种植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农业循环产业链技术的构成,并重点分析了"种养加生"循环一体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最后,结合实践提出加快我国农业循环产业体系建设与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包括政府加强引导、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产业园区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条件下生物腐植酸对磷的转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利用4个土槽分别施入复合化肥(CF)、普通有机肥(OF)、生物有机肥(BF)和不施肥(CK)来改变土壤中磷的基础含量,另取4个土槽在相应处理中配施相同的生物腐植酸,以15°角放入自制的降雨淋溶装置下进行试验,观测径流液中的全磷含量,以分析研究生物腐植酸对土壤和不同施肥条件下磷的转化效果.结果显示,施用复混肥、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降雨3h后,径流液中磷(P)流出量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的2.90、1.32和9.73倍,而相同处理配施生物腐植酸后,复混肥、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径流液中P含量有增有减,分别为CK的7.09、2.32和5.00倍.表明在施用复混肥、普通有机肥的土样中加入生物腐植酸能够有效释放肥料中的磷素,使之转化为更利于植物吸收的可溶性磷,其转化率分别为0.76%和0.37%;而在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样加入生物腐植酸反而抑制磷的转化,其转化率为-0.85%.不仅如此,加施生物腐植酸还能改变磷的转化进程,使CK和OF处理的磷含量峰值由出现在第3小时变为出现在第2小时,使CF处理的磷含量峰值由出现在第2小时变为出现在第1小时,加速了磷释放.由此可得,生物腐植酸能有效释放肥料中的磷素、使之转化为更利于植物吸收的可溶性磷并加速其转化进程.研究结果可作为推广生物腐植酸的依据和有关作物磷吸收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蚯蚓/改性生物炭对As污染红壤的稳定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砷(As)污染红壤为研究对象,以耐污染能力强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土壤动物,采用生物学模拟试验方法,探讨了铈锰改性生物炭(Cerium-manganese modified biochar,MBC)与蚯蚓联合作用对As污染红壤的稳定化效应。结果表明:将蚯蚓接种于As污染红壤中,大幅降低了土壤中水溶态As(WSAs)含量和pH值;其中蚯蚓与MBC联合作用时钝化效应最为明显,60 d时,土壤中WSAs含量降低幅度为77.59%,同时pH值比对照同期降低0.84个单位,蚯蚓与MBC对土壤As表现为协同钝化作用;蚯蚓与MBC的联合作用,促进了土壤As结合形态由活性较强的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向无定型/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等稳定态的转化。因而,MBC与赤子爱胜蚓联合作用可使土壤中As的移动性和环境风险大幅降低,且蚯蚓的生存状况良好,其与MBC的联合作用可实现As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生物炭/石灰混施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以南方砷镉铅复合污染的酸性红壤为对象,利用化学钝化原理,探讨钝化材料对重金属稳定化的技术效果及应用配方,以期为砷镉铅复合污染红壤修复与安全利用提供依据。具体做法为:选择生物炭(BC)和石灰(SH)为钝化材料,以土壤重量的1%、4%为材料添加量,单一或混合施用于砷镉铅复合污染土壤,并于恒温(25℃)条件下培养60d,在实验进行至第1天、第30天、第60天时取样,测定红壤酸碱度(pH)和水溶态(Water soluble)有效砷(As)、镉(Cd)、铅(Pb)即WSAs、WSCd、WSPb含量,以及土壤重金属As、Cd、Pb结合态含量与占比的变化,明确生物炭石灰单/混施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效应。结果表明:生物炭/石灰无论单施或混施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中水溶态WSCd和WSPb含量,钝化效率分别为33.51%~78.89%和9.05%~96.24%。而材料单施(1BC、4SH)和两者混施高用量(4BC4SH)处理,均能大幅降低土壤中有效As含量,钝化效率为10.25%~55.27%,其中以两者混施高用量(4BC4SH)处理对土壤重金属As、Cd、Pb协同钝化的效果最佳,当培养实验进行至第60天时,钝化效率依次达55.27%、76.39%和96.24%。培养后土壤中As形态由易被植物吸收的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转化为稳定的残渣态,土壤中Cd和Pb则由活性最强的酸可提取态转化为残渣态,土壤中As、Cd、Pb的稳定化效应明显,迁移系数下降;此外,生物炭/石灰的单施及混合施用,均可导致土壤酸碱度(pH)显著提升(P<0.05),有利于南方酸化土壤的改良。总体而言,本研究中生物炭/石灰两者混施高用量水平下(4BC4SH)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最优,可实现对As、Cd和Pb复合污染红壤的稳定化修复。  相似文献   
7.
鲟鱼皮软包装冷冻调理食品加工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鲟鱼皮为原料,通过试验确定了鲟鱼皮软包装冷冻调理食品的脱腥工艺、调料配方、灭菌条件,以及适于工业化生产的配方与工艺条件。筛选得出最佳脱腥工艺条件:碳酸氢钠1%,氯化钠1.8%,乙醇5%;最佳调味料配方:食盐2.5%,味精1.5%,白砂糖2.0%,黄酒2.5%,芝麻油3.0%;最佳灭菌条件:温度100℃,时间15 m in。  相似文献   
8.
近日,有数据显示,我国多地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遭遇的“奶荒”困境终于得以缓解,牛奶供应趋于充足,牛奶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国内牛奶供应能力释放、节后牛奶需求量减少和“洋奶”进口量增加。近年来,我国奶价经历过多次大幅波动,“奶贱伤农、奶贵伤民”。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9.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新疆典型的适应于盐碱地和荒漠化土壤的药用植物的功效及其生长环境的介绍,说明甘草、贝母、阿魏、麻黄、肉苁蓉、罗布麻、骆驼蓬等不同生境的药用植物是构成新疆相对丰富度低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成员。随着野生资源开采量的加大,使得野生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下降,对新疆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提出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维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于保护新疆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没了“豆你玩”、“糖高宗”和“蒜你狠”,今夏“姜你军”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创出10年最高。姜价奇高的背后,是去年“毒生姜”事件的后遗症。由于生姜这种农产品的特殊性,局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引发整个行业震荡,增加百姓负担,损害农民利益。如何保障百姓的“菜篮子”?这一沉重的话题再次引发人们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