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文秋  刘谞  孙娜  郑岩  杨占全  马佳 《当代水产》2021,(4):76-77,79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从传统的养殖模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模式转变,高密度、低污染的工厂化水产养殖已逐步成为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该模式以人工投饵为主,加之养殖密度高、投饵量大,养殖过程中易产生并积累大量的残饵、粪便和生物残体等物质,水体中氮素含量超标,并积累了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最终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光色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诱集与仔蟹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光照颜色的行为反应,探究蟹类颜色视觉的特征,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蓝光(波长446~493 nm)、绿光(波长502~579 nm)、黄光(波长586~600 nm)、红光(波长620~644 nm)、白光(波长440~637 nm)对中华绒螯蟹Ⅱ~Ⅴ期溞状幼体与大眼幼体的诱集效果,以及对仔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装置中,Ⅱ~Ⅴ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在蓝光下的分布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光照组(P0.01),各期幼体在绿光下的分布率也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光照组;在室外土池中,采用容积为1 L的捕苗器,在蓝光下捕获大眼幼体的数量最多,为1097尾,极显著高于白光组(253尾)、红光组(121尾)和黄光组(35尾)(P0.01),显著高于绿光组(629尾)(P0.05);24 h内各光色组中仔蟹的昼夜摄食量结果显示,各组仔蟹的日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天摄食量平均值高于夜晚,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海水越冬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四口海水越冬池的主要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状况进行了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7种(属),其中常见或形成优势种群者主要有蛋白核小球藻、椭圆小球藻、布氏棕鞭藻、小环藻、前沟藻、海洋原甲藻、多甲藻、裸甲藻、光甲藻以及绿裸藻10种(属)。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49.96mg/L,绿藻门所占比例最多,达97.87%,其分布状况是中、下层明显大于表层。原生动物和轮虫种类较少,前者主要为侠盗虫,平均数量为2737.3个/L,后者主要是喜冷疣毛轮虫和喜盐疣毛轮虫,平均数量为583个/L,分布特点均表层明显多于中、下层。桡足类种类主要有指状许水蚤、细巧华哲水蚤和近亲真宽水蚤等,数量上呈典型的下多上少的梯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种、量及其分布状况是影响海水越冬池溶氧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盘锦蛤蜊岗四角蛤蜊与光滑河蓝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静水系统对其滤水率和摄食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盐度(16、18、20、22、24、26、28、30、32、34)梯度下,两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盐度32时,四角蛤蜊滤水率最大,为(0.265±0.032)L/(个·h),盐度(x)与滤水率(y)关系为y=-0.0041x2+0.0681x-0.0181(r2=0.9893);盐度30时,摄食率最大,为(3.12±0.89)mg/(个·h),盐度(x)与摄食率(y)关系为y=-0.0481x2+0.7965x-0.1862(r2=0.9975)。盐度30时,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最大,分别为(0.112±0.029)L/(个·h)和(1.91±0.49)mg/(个·h),盐度与滤水率关系为y=-0.0016x2+0.0262x-0.0010(r2=0.9940),盐度与摄食率关系为y=-0.0326x2+0.5038x-0.0247(r2=0.9816)。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两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设置300、450、600、750和900只/667m~2,5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次重复,选用23.1±0.8 g/只的雌蟹和20.8±0.7 g/只的雄蟹按照1∶1投放稻田,研究不同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扣蟹投放密度增加,成蟹回捕率呈下降趋势,成蟹单产水平呈上升趋势,成蟹规格呈下降趋势,水稻单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回捕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6,回捕率之间差异显著(P 0.05),回归方程为Y=-0.000 2X+0.785 2(R~2=0.675,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单产水平差异极显著(P 0.01),回归方程为Y=-0.035 4X+10.18(R~2=0.953,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呈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雄蟹为-0.792,雌蟹为-0.800,雄蟹和雌蟹规格差异均极显著(P0.01),回归方程雄蟹为Y=-0.029X+114.6(R~2=0.598,P 0.01),雌蟹为Y=-0.017X+84.62(R~2=0.613,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单产回归方程为Y=-0.000 6X2+0.822 7X+286.84(R~2=0.871,P 0.01)。根据试验结果,盘锦地区稻田成蟹养殖中规格为20~25 g/只的扣蟹最佳的投放密度是450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膜净水原理研制的GHJ-Ⅰ型生物包具有净化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将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硝酸氮的能力。在水温17~19℃、溶氧5.2~7.4mg/L、p H7.23~8.48条件下,容积19L的生物包培养熟化时间为15d,平均处理氨氮和亚硝酸氮的能力为2.5g/d。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体质量为60~75g的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对3种贝类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laevis、四角蛤蜊Mactraquadrangularis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摄食喜好性和对光滑河蓝蛤的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在海水盐度为28~29,水温为22~24qC,溶氧为6.8~7.8mg/L的条件下,有或无底质时雌、雄蟹对光滑河蓝蛤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大于0,为其喜好的食物,而对四角蛤蜊和菲律宾蛤仔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小于0。采用定时投喂方式,每隔4h投喂一次光滑河蓝蛤,日本蟳在有、无底质条件下均表现出昼夜摄食节律。有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23:00—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12g,7:00—19:00有少量摄食;无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9:00—2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096g,7:00-15:00有少量摄食。有底质组的日本蜉19:00—7:00的摄食量占全天的比值显著高于7:00—19:00(P〈O.05),19:00—7:00的摄食频率极显著高于7:00-19:00(P〈O.01);无底质组的日本蟳19:00—7:00的摄食量比值与摄食频率均高于7:00—19:00,但差异不显著(P〉O.05)。  相似文献   
8.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幼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体发育分为4个主要时期,包括3期潘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当海水盐度为28,水温为(25.1±0.8)℃时,Ⅰ期潘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Ⅱ期潘状幼体,Ⅱ期溢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Ⅲ期潘状幼体,Ⅲ期潘状幼体历时5—6d发育至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过5~6d发育至Ⅰ期仔蟹,幼体自然孵化完成全部发育过程共需18—22d。幼体大小、第1和第2颚足外肢羽状刚毛数目、尾叉棘刺数目、腹部肢芽大小是区分各时期潘状幼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蓝宝石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各消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蓝宝石鱼仔稚鱼从破膜至25日龄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各种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613龄后才明显检测到,并趋于稳定。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7日龄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并趋于稳定。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渐增加,至7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一较低水平。脂肪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方式,全活力从3日龄到6日龄逐渐增加,到6层龄达到最大值,以后急剧下降;刚破膜时,比活力有较高的水平,后来始终降低.但在5~6日龄有所减缓。10日龄后脂肪酶的全活力、比活力都处于较低水平,12日龄时已经无法检出。蓝宝石鱼发育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随着生长变化显著,反映蓝宝石鱼随生长其消化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0.
光合选育系中华绒螯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刘谞  孙娜  耿丹  李杨 《水产科学》2021,(2):172-178
随机选取光合选育系成体中华绒螯蟹500只,雌[(95.27±14.60) g]、雄[(145.03±23.46) g]各250只,逐一测量头胸甲长( x 1 )、背甲后半长( x 2 )、体高( x 3 )、额宽( x_( 4) )、第1侧齿宽( x 5 )、第3步足长节长( x 6 )、第3步足前节长( x_( 7) )和第4步足指节长( x 8 )共8个形态学指标及其体质量( y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剖分各性状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光合选育系中华绒螯蟹各参数变异系数体质量均最大,雄蟹为16.17%,雌蟹为15.32%,各形态性状中体质量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各形态性状间头胸甲长与背甲后半长相关系数最大,雄蟹为0.830,雌蟹为0.893。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中,头胸甲长的相关系数最大,雄蟹为0.806,雌蟹为0.954。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都是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对体质量的间接影响依次为雄蟹头胸甲长>第3步足长节长>额宽>体高,雌蟹为头胸甲长>第3步足长节长>体高>额宽。各形态性状单独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头胸甲长最大,雄蟹为32.1%,雌蟹为53.8%,两两性状共同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第3步足长节长和头胸甲长的协同作用最大,雄蟹为20.2%,雌蟹为14.8%,头胸甲长和第3步足长节长对于体质量是重要的决定性指标。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的最优回归方程:雄蟹, y =-224.598+3.826 x_( 1 )+1.846 x 6 +2.866 x 4 +2.14 x 3;雌蟹, y =-166.408+3.734 x _(1 )+0.754 x_( 6) +0.817 x _(3 )-1.014 x_( 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