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SSR标记在河蟹种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ISSR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天然水域河蟹(Eriocheir japonica)的遗传检测,结合来自母系的线粒体DNA分子标记鉴别,并通过对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位点测定,对ISSR标记检测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对PCR/RFLP检测发现的2个携带中华亚种单元型的湛江青年河样本与来自鸭绿江、长江、闽江和南流江样本的ISSR检测与聚类分析表明:1)来自4个水系的河蟹聚为2大支,与中国大陆绒螯蟹的2个亚种分支相对应,即E.japonica sinensis和E.japonica hepuensis;2)来自南方水系湛江青年河的2个携带中华亚种单元型个体聚在北方的中华亚种(E.j.sinenesis)分支中。进一步对这2个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测定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来源于中华亚种的ES2和ES15支系。提示ISSR标记可以提供天然水域河蟹种质混杂状况的核DNA方面的证据。同时表明,ISSR标记可以为河蟹种质资源的遗传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46-51] 相似文献
2.
[08]利用配合力和微卫星标记预测虹鳟品系间的杂交优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10对SSR引物对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加州5个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品系进行遗传距离分析,以这些品系为亲本,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50个全同胞家系,对F1个体体质量、体长进行配合力分析,以期预测各品系间配组的杂交优势.结果表明,5个虹鳟品系均具有较高程度的遗传异质性,10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816 3;在道氏品系与加州品系之间,遗传距离最大,达到0.717 3;丹麦品系与渤海品系间最小,仅为0.277 3.一般配合力以渤海品系为最高,依次为美国道氏品系、挪威晶系、丹麦品系、加州品系.而各品系配组中丹麦品系x加州品系、渤海品系×挪威品系、丹麦品系×道氏品系、渤海品系×道氏品系等均是特殊配合力较高的高效组合,对其重复试验显示,有望培育出杂种优势率较高的优势组合.实验证实,结合配合力与SSR标记分析,能有效地指导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性状重复观测值动物模型(重复力模型)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5个品系后代的4026尾虹鳟 (Onchorynchus mykiss) 的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肥满度)进行了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的估计,并对各个性状的表型和遗传趋势进行预测。在此模型中考虑了年份-季节固定效应、父本固定效应和母本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有个体的加性效应和个体永久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该5个品系虹鳟及后代体重的遗传力为0.35,体长为0.10、肥满度为0.34。个体间的育种值差异较大,仅排名前20位相差近10倍;从不同评定方法的秩相关来看,用综合育种值法与单个性状方法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其相关度分别为0.998, 0.877, 0.85. -0.071, -0.064和-0.13。用综合育种值对虹鳟个体的选择价值的评定和名次排列, 以及与单个性状的评定名次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性状,其表型趋势与遗传趋势基本一致的品系,均可通过表型值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应用不同模型估计虹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2001至2006年5个品系虹鳟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肥满度)的测定数据,应用单性状和两性状动物模型估计遗传参数并对方差组分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如下:体重的遗传力为0.20±0.05~0.45±0.03、体长为0.27±0.04~0.60±001、肥满度为0.32±0.06~0.47±0.03.虹鳟12月龄的生长性状间存在着较强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其中表型相关为0.92、0.84、0.88,遗传相关为0.92±0.03、0.90±0.05、0.92±0.02;18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53±0.01、0.51±0.05~0.43±0.02、0.22、0.06~0.22;24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31±0.04、-0.91±0.14、-0.90±0.11、0.36、-0.03、-0.13;从不同模型的比较结果来看,体长和肥满度性状均以用两性状动物模型检测效果较好,体重则表现为单性状动物模型强于两性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鲟鱼卵与西伯利亚鲟鱼卵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鱼卵的营养成分,并对两者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鱼卵的水分含量平均值为62.83%~64.88%,粗蛋白平均含量为20.38%~20.77%,粗脂平均含量为10.41%~13.58%。统计分析表明,俄罗斯鲟鱼卵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西伯利亚鲟鱼卵,而粗蛋白、水分和灰分含量略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俄罗斯鲟鱼卵和西伯利亚鲟鱼卵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50.66和44.43。两种鲟鱼卵的脂肪酸中,均以C16∶0、C18∶2n6c和DHA为主要脂肪酸,三者总的质量分数达50%左右;而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俄罗斯鲟鱼卵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在两种鱼卵中含量分别为19.47%和16.83%。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鲟鱼卵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但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EAA)、DHA和n3PUFA含量来看,俄罗斯鲟鱼卵的营养价值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经济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2012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湖北省水产局等单位在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实施了鲢、鳙、草鱼等鱼类的增殖放流,并标记了部分放流苗种进行了放流效果评价。三年放流规模分别为103.49万、125万、130万尾,标记放流鱼类总计为4.66万尾,标记回捕率分别是0.0465%、0、0.0114%。通过监测及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每年100万~125万尾的放流规模对鱼类增殖具有一定的效果,2010-2012年7-8月家鱼渔获物的产量分别约为3.0 kg/(船· d)、7.3 kg/(船· d)、4.3 kg/(船· d),较放流前有所提高。同步网箱散养放流家鱼试验的成活率在2010-2012年分别为5%、64%、81%,3年中放流家鱼平均体重最低增加到约1.8倍,最高增加到约7.9倍,说明放流对增加两坝间水域鱼类资源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为抑制萱藻丝状体扩增过程中出现的膨胀色球藻的生长,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等5种常用抗生素对共培养条件下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链霉素浓度为100 μg/mL时可以显著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不影响萱藻丝状体的生长;(2)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对膨胀色球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的浓度均为100 μg/mL,对萱藻丝状体产生抑制作用的浓度分别为100和500 μg/mL;(3)10 μg/mL卡那霉素可强烈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萱藻丝状体没有出现被抑制的现象;(4)氯霉素对膨胀色球藻和萱藻丝状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 μg/mL可以对膨胀色球藻的生长产生显著抑制,浓度达到50 μg/mL后,萱藻丝状体生长受到抑制。研究表明,链霉素(100 μg/mL)、卡那霉素(100 μg/mL)和氯霉素(10 μg/mL)可以用于降低萱藻种质保存和扩增过程中萱藻丝状体被膨胀色球藻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在达里湖获取的瓦氏雅罗鱼(Leucisus waleckii)样品,对其基础生物学进行测定,依据B-H模型,计算并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渔获量(YN/R和Yw/R)及渔获质量(平均体重Wy、平均全长TLy和平均年龄Ty)。结果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的生长参数K、TL∞、t0分别为0.1437a-1、38.77cm和-0.5572a;目前开捕年龄和捕捞强度分别为3.52a和0.5256;若保持当前开捕年龄,目前的捕捞强度即可;若保持目前捕捞强度,则开捕年龄可提高到6龄;瓦氏雅罗鱼资源利用不合理之处为大量捕捞4龄以内的鱼,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当前捕捞强度下,应将开捕年龄应限制在6龄,对应的全长为24cm,体重为126g。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