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在家鱼池塘中分别进行了套养丁鱼鱼种和商品鱼的试验。①鱼种混养 :在三个塘中分别进行丁鱼的鱼种单养、与白鲢鱼种混养和与草鱼鱼种混养 ,每个塘中平均每 6 6 7m2 放养的总鱼数为 3万尾。到年底时 ,三个塘中的收获结果如下 :成活率次序是草鱼塘 >白鲢塘 >单养塘 ( 90 .55% >88.1% >83.95% ) ;规格大小依次为草鱼塘 >白鲢塘 >单养塘 ( 41.8g>38.15g>32 .0 g)。②成鱼混养 :在白鲢主养塘和草鱼主养塘两种类型的池塘中平均每 6 6 7m2 放养 52 g左右的丁鱼 4 0 0尾 ,经 12个月的饲养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池塘中混养丁鱼的产量的高低次序依次是草鱼塘 >白鲢塘 ( 2 2 2 >198.3kg/亩 ) ;成活率次序为草鱼塘 >白鲢塘 ( 97.9% >95% ) ,平均规格大小的次序依次是草鱼塘 >白鲢塘 ( 0 .6 2kg>0 .599kg)。 相似文献
3.
4.
5.
6.
为探究澜沧江源区水生态概况,于2016年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澜沧江源区干流及其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 记录浮游植物7门47种,其中硅藻(21种)和绿藻(14种)为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5%、30%;时空差异明显,夏季高于秋季,支流高于干流;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其中针杆藻(Synedra sp.)为两季度绝对优势种。② 密度介于5.4×104 cells/L到2.3×106 cells/L之间,平均密度为7.9×105cells/L,硅藻贡献最大;时空差异明显,秋季高于夏季,支流高于干流。③ 与中、下游比较,上游夏季藻类多样性和密度均低。④ 浮游植物密度、Sha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显示澜沧江源区水质介于极贫营养到中营养之间,处于轻度污染到无污染状态,水生态状况整体优良。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