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25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产于广东和广西两省海区的7个野生文蛤(Meretrixmeretrix)群体为实验对象,结合形态特征、生长性能分析与核基因DNA的RAPD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贝壳形态方面,广西各群体的平均壳长、平均壳高、平均壳宽、壳重和总重都明显大于广东群体(P<0.01);在生长性能方面,广西群体的壳宽系数、壳重指数、肥满度指数也高于广东群体(P<0.01)。RAPD分析共筛选了120个随机引物,其中,61种引物呈阳性反应,至少10种引物的扩增带表现出丰富、稳定的多态性。本实验用10个随机引物扩增出7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在每个个体扩增出3.32条带。其中,引物8747对汕尾群体无扩增带。各群体的多样性指数为0.2088~0.2594,多态位点比例为85.71%~94.74%。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271~0.2195,相对而言,地理位置相隔越远,遗传距离越大。 相似文献
2.
3.
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水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2004年9月、12月和2005年3月3次对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的定量调查及平时的定性补充调查,结果共发现底栖动物58种,其中环节动物门12种、软体动物门16种、节肢动物门30种;平均密度为95.03 ind/m2,不同水期密度分别为丰水期115.74 ind/m2、平水期127.07 ind/m2、枯水期42.27 ind/m2;主要优势种为中华颤蚓、钉螺、日本沙蚕、河蚬和苏氏尾鳃蚓;Shannon-W 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281,平均水质综合评定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4.
5.
根据2002年5月和8月珠江口生态环境调查的数据,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的含量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和生态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48.9×10-6、153.3×Cu、Pb、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6.53μg/L、2.22μg/L、48.3μg/L、0.16μg/L和43.8×1010-6、0.82×10-6;沉积物对Cu、Pb、Zn、Cd的富集倍数平均在1.5~3.3。水体中Cu、Pb、Cd的含量在河口不同区段(上、下游)季节变化特征不同,这种变化与水体中Cu、Pb、Cd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过程有关;受水动力条件及冲淤特性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8月份Cu、Pb、Zn、Cd的含量高于5月份的含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5月份珠江口水体处于中污染状况、沉积物属轻污染状况,8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分别为较清洁和中污染;对沉积物的生态危害评价显示,8月份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高于5月份,Cd的潜在危害性高于Cu、Pb、Zn。 相似文献
6.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根据2001~2002年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海域水环境的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域水环境质量较好,除夏季溶解氧(DO)和春季的硫化物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情况较严重外(超标率均为62.5%),其他水环境因子一般不超标。养殖区DO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t-test,P<0.05),而NH4-N和PO4-P浓度则一般高于对照区,其他水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海水CODMn、BOD5和硫化物主要与网箱养鱼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有关;而水温、盐度、透明度、悬浮物、DO和pH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大亚湾亚热带季风气候,NO2-N、NO3-N、DIN、PO4-P和SiO4-Si等营养因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Chla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水温和N:P比的影响,与网箱养鱼的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复合诱食剂对牙鲆摄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初始体质量为(3.01±0.04)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 d的摄食生长实验。共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出基础饲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0.5%、1.0%和1.5%的复合诱食剂配制成4种豆粕取代饲料,同时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研究复合诱食剂对牙鲆摄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豆粕取代饲料中诱食剂添加量为1.0%时,牙鲆的摄食率(P<0.05)、饲料效率(P<0.05)、鱼体脂肪含量(P<0.01)以及肝脏、肠胰蛋白酶活力和肠氨肽酶活力(P<0.01)显著高于不添加诱食剂组;当豆粕取代饲料中诱食剂的添加量为0.0%和0.5%时,牙鲆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粉组(P<0.05);而当添加量为1.0%和1.5%时,牙鲆的特定生长率与全鱼粉组比较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认为,当以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时,添加1.0%的复合诱食剂能够显著提高牙鲆幼鱼对饲料的摄食率和生长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探讨了氨氮(0.02 ~ 2.00 mg/L)和养殖密度(1~5尾/10 L)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氨氮和养殖密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氨氮或养殖密度的上升,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氨氮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氨氮浓度为0.02 ~0.20 mg/L,养殖密度在1~2尾/10 L时,幼鱼特定生长率较高;而氨氮浓度高于0.20 mg/L,养殖密度在3尾/10 L左右时,生长速度较快.肝脏丙二醛(MDA)含量随氨氮浓度和养殖密度的上升而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氨氮与养殖密度的一次效应对MDA含量和两种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二次效应对两种酶活力的表达有极显著影响(P<0.01);氨氮与养殖密度对CAT活力有互作效应,高浓度氨氮与高养殖密度环境会抑制SOD和CAT活力的表达.因子与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72 4、0.913 2、0.938 9和0.969 2(P<0.01),可用于预测;氨氮效应对生长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较养殖密度明显.建议在罗非鱼的养殖过程中合理安排好养殖密度,保持溶氧充足,降低氨氮胁迫,提高罗非鱼的生长与抗病力.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模型研究Ⅰ: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要根据1984~1986年和1986~1987年在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文中根据大亚湾游泳动物的食物组成特点,把该海域生态系划分15个功能组,分别是海洋哺乳动物、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水母、浮游动物、珊瑚、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功能组的划分基本能覆盖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经EwE软件模拟,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3.88级;各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7.2%,11.2%,8.7%,2.9%,可用构建金字塔形状来描述营养流动的转换效率;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效率为8.9%,略低于林德曼转换效率(10%左右),可能是由于在该海域大量的沉水植物(马尾藻)未能被充分利用而腐烂所造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48%,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52%.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