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中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淡水中,施氏鲟幼鱼鳃中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胞体与核均较大而明显,胞内含大量线粒体;泌氯细胞中有网管和囊管,但网管欠发达,囊管分布面积小,细胞表面有顶隐窝。表现为典型的淡水型泌氯细胞(freshwater-type chloride cells)特征。与淡水组相比,盐度10组鳃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变化均不明显,仅数量略有增加,胞体变大。幼鱼在盐度25海水中驯化65d,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胞质中网管颇为发达,囊管丰富,顶隐窝扩大,表面有微绒毛,表现为α-型(α-subtype)泌氯细胞特征。泌氯细胞具有分泌体内过多Na^+、Cl-以及调节体液渗透平衡的功能,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幼鱼所处的高渗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马氏珠母贝精子的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比较不同pH值(5.5-9.5)、不同盐度的海水等作为基础液对马氏珠母贝精子保存的影响,选择其中无激活精子作用又对其生理特性(活力,寿命,受精能力等)无影响者,加入二甲亚砜抗冻剂配制成超低温保存的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按1:10和1:20的比例混合,样品按4组不同的降温程序平衡后转入液氮冷冻,比较其超低温冻存的效果。结果表明:以海水(pH7.5—8.0)为基础液,配制10%DMSO作为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比例为1:20,在低温(0-4℃)中平衡约30min,在距液氮面15cm、5cm处分别停留5min、10min后转入液氮(-196℃),冻存精子效果良好。冷冻24h、48h及5个月后,在38—40℃下水浴解冻复苏后,用终浓度0.25‰的氨海水刺激,精子存活率可超过60%,受精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3.
2006年末至2007年初,先后从江西与湖南等地引进不同规格的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到粤西地区.在湛江及阳江等地进行了养殖试验,实验结果表明,2龄池蝶蚌与4龄三角帆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成活率分别达到了97.47%与91.87%,而06年的1龄池蝶蚌死亡率高达81%,说明了刚引进的小蚌对持续高温适应性较低;3龄池蝶蚌与2龄三角帆蚌的成活率也相对较低;各种规格的蚌都比实验初有显著的增长.分析认为:7-9月的高温只是降低这两种蚌的生长速度,但它们还是会保持一定的生长率,阳江东湖水库较低的pH可能降低蚌的适应能力,这可能是在高温时候蚌死亡率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坎南镇部分农民,在稻田内放养甲鱼、泥鳅、田螺。每 667米 2收入由原来单作水稻的 600元左右提高到 2 000元左右,获得了理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泥鳅、田螺繁殖力强,搭配放入饲养甲鱼的稻田内养殖,能繁育大量幼体供甲鱼采食;其均为杂食性动物,采食植物腐败茎叶、浮游生物等,与甲鱼在食物竞争上无大的冲突;放养田螺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在稻田混养甲鱼、泥鳅和田螺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稻田生态种养好模式。 1建好设施 需加固田埂,建防逃墙,开鳖沟,进排水口设防逃网,鳖沟内放养浮萍、藻类… 相似文献
5.
6.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