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为了分析我国名贵鱼类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及原因,从而提出资源保护与恢复对策,2006年3~7月在安徽无为长江段,对捕捞刀鲚的渔具、渔法和刀鲚渔获量、种群年龄结构、平均体长、体重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86个网次共捕获刀鲚536尾、34.57 kg,最高网次捕获量仅0.85 kg;经抽样,对100尾刀鲚进行测定,体长为21.7~42.1 cm、体重为20~235 g;体长、体重相关式为W=0.0011L3.3312(R2=0.969);种群年龄组成中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也能捕获1+和4+龄个体,5+和6+龄个体较少;与1972年相比,捕获量由41.56 t降至2~3 t.分析认为,刀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刀鲚产卵场受到破坏,不断升高的市场价格引起对刀鲚的过度捕捞,而水质污染程度的日趋加重也不利刀鲚的生长繁殖.保护与恢复刀鲚资源的对策应该是建立刀鲚繁殖场保护制度,取缔网目5 cm以下的网具或禁捕2~3年. 相似文献
2.
两种方法培育的仿刺参幼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越冬期的成活率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将室外土池培育(简称土池苗)和室内工厂化培育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简称工厂苗)放养在室外池塘和蓄水池的网箱中,比较了越冬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测定了水质变化。经113d的越冬后,土池苗和工厂苗体重分别增加了79.2%和93.0%;土池苗(92.09%)的成活率比工厂苗(82.18%)高12.3%。蓄水池中的幼参体重增加了110.0%,成活率为10.2%。实验期间,蓄水池和土池中水温分别变化在.2.0℃~10.2℃和1.70℃~6.81℃;溶解氧量变化在2.51mg/L-7.21mg/L和6.75mg/L-15.19mg/L;土池水中溶解氧和氨态氮的含量随水温的“高-低-高”而呈“低-高-低”和“高-低-高”的变化;底栖硅藻的生物量变化在1.20mgim2~1553.56mg/m2之间,优势种为舟形藻(Navfcula sp)和新月拟罄形藻(Nitzschiella closterium).文中还讨论了海参室外土池或网箱越冬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胭脂鱼精子活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观察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研究了6种环境因子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胭脂鱼精子对酸碱的耐受能力较强,在pH值为4~10时,精子均可以快速运动,且在pH值为8时精子的活力最强。不同浓度的NaCl、KCl、葡萄糖、CaCl2、MaCl2溶液对胭脂鱼精子运动的诱导效果不同。5种溶液最适于胭脂鱼精子运动的浓度分别为:NaCl 102 mmol/L;KCl 75 mmol/L;葡萄糖100 mmol/L;CaCl275.6 mmol/L;MgCl275.6 mmol/L。且在5种溶液低浓度时精子活力较强,超过一定浓度精子的运动开始被抑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和开发白斑狗鱼雌性化诱导方法,实验将750尾白斑狗鱼仔鱼随机分为5组,其中4组为实验组,分别从不同的发育时间(孵出后第10、20、30和40天)开始投喂用20 mg/L雌二醇浸泡过的水蚯蚓,另外1组为空白对照组,投喂正常水蚯蚓。各实验组喂饲17β-雌二醇30 d,然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鱼进行正常饲养。至206 d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鱼进行成活情况统计,然后分别进行解剖,取出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投喂用20 mg/L雌二醇浸泡过的水蚯蚓对白斑狗鱼仔鱼具有非常明显的致死效应,成活率由对照组的43.5%下降到14.3%±8.3%;30 d喂药组和40 d喂药组获得较高的雌雄比例,特别是30 d喂药组最高,达到了15∶7,由此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的关键时间点可能在孵出后的30~40 d;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很高比例的雌雄同体现象,即在同一性腺中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初级卵母细胞(第Ⅱ时相)和精母细胞,而且这些卵母细胞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推测其性别分化过程中存在雌性先熟的幼体雌雄同体现象。本研究将为采用激素诱导手段生产白斑狗鱼全雌化苗种以及探讨白斑狗鱼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高密度的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鳙( Aristichthys nobilis)分隔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养殖期间(2013年4月—10月)池塘浮游生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温度、 pH、 DO和总氮指标在养殖期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1)。 Duncan′s多重比较显示,温度在6—8月显著高于其他时间( P<0.05);总氮在7—9月的含量显著升高( P<0.05);氨氮和亚硝态氮在8—10月的含量明显升高( P<0.05)。池塘浮游生物的变化表现为:枝角类和桡足类物种数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中秀体溞属( Diaphanosoma)占优势;轮虫物种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臂尾轮虫属( Brachionus)占优势;原生动物物种数在各月份之间差异不明显,以球吸管虫属( Sphaerophrya)为优势种;藻类物种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绿藻门( Chlorophyta )种类占优势,其次为裸藻门( Euglenophyta )种类。基于Dice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MDS排序均显示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在整个养殖期间可分为2大类,4、5、6、7月各样本聚在一起,8、9、10月各样本聚在一起,表现为前4个月(4—7月)相似性高,而后3个月(8—10月)相似性高;说明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随养殖时间延续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对2013年5月和9月在金沙江上游支流赠曲采集的98尾裸腹叶须鱼( Ptychobarbus kaznakovi)进行了年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渔获物的优势体长组为150~200 mm,占62.38%,优势体重组在14.3~150 g,占87.63%;体长体重关系为W=2×10-5 L2.884;以臀鳞为年龄鉴定材料,结果显示,裸腹叶须鱼渔获样本由3~10龄组成,其中3~6龄个体占94.2%;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 Lt =668.35[1-e-0.0662(t+0.83)], Wt =2807.6[1-e-0.0662(t+0.83)]2.884;生长系数k为0.0662,说明裸腹叶须鱼为生长缓慢型鱼类;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15.17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436.61 mm和822.35 g。 相似文献
7.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8.35±0.06)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苏氨酸水平为0.72%、1.02%、1.32%、1.62%、1.92%和2.22%(占饲料的质量分数)的6组等氮半精制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5%),经60 d生长实验确定草鱼幼鱼的苏氨酸需要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增加,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肌肉RNA/DNA比值和血氨水平显著升高(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和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小值;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进一步提高,上述指标不再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增加,草鱼血清总蛋白浓度显著升高,1.32%、1.62%和1.92%3组显著高于0.72%和1.02% (P<0.05),2.22%组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浓度在饲料苏氨酸水平为1.32%~2.22%的4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72%组和1.02%组(P<0.05).饲料中苏氨酸水平为1.62%时,草鱼肌肉苏氨酸含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为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苏氨酸适宜水平能使草鱼全鱼水分显著降低,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同时降低草鱼肌肉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P<0.05),但不影响脂肪含量(P>0.05).饲料中苏氨酸水平对草鱼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向质沉积率、肌肉RNA/DNA和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分别对饲料苏氨酸水平进行折线同归分析,并以这些指标达95%最佳值时为判断依据,得出草鱼幼鱼饲料中苏氨酸适宜需要量以占饲料的质量分数计为1.42%~1.61%(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5%)或以占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4.07%~4.60%. 相似文献
8.
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刀鲚精子超微结构,并对精子各部分长度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刀鲚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组成。头部在光学显微镜下近梭形,透射电镜下纵切则近圆形。头部无顶体,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空隙少,几乎无细胞质。头部后端偏一侧处有一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精子中段位于核后端,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两者基本位于一直线上。袖套肥厚的一侧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囊泡。尾部分为主段和末段,无侧鳍。主段具典型的9+2的轴丝结构,末段很短,无典型轴丝结构。通过光学显微镜测定,精子头部为(2.34±0.16)μm,中段(1.49±0.18)μm,头宽(1.29±0.21)μm,尾部长(34.07±4.31)μm,全长(37.77±4.21)μm。 相似文献
9.
两型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推进农业资源节约、拓展农业功能、建设和谐农村的必然要求。两型农业发展离不开驱动力。两型农业的发展基础框架包含内、外两个驱动力,推动因素、拉动因素和支撑力等构成了一个动力的立体结构,其中,政府、NGO、消费等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动力要素。且推力、拉力和支撑力间存在一定耦合关系,本质上就是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因此,需要从政府、市场、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等角度,构建了一个推动两型农业发展的整体动力构架。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