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黄、东海鲐鲹鱼渔场环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利用围网作来资料、卫星遥感图像以及东、黄海海况速报资料,通过研究海水的温度、冷暖水系分布态势、流隔、涡漩与锋面的稳定程度、冷水块范围大小、冷暖推进的速度等,分析海况变化与黄、东海鲐鲹鱼的中心渔场的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黄海黄杆菌YS-9412-130低温碱性蛋白酶性质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对黄海黄杆菌YS-9412-130菌株产低温碱性蛋白酶的理化性质研究表明,该酶由25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3000Dar,等电点pI为9.45,米氏常数Km为5×10-3mmol/L;酶的最适作用pH范围为9.5~10.5,最适作用温度30℃,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稳定性。Ca2+、Mn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Hg2+、Ag+对酶有抑制作用。DFP、NBS严重抑制酶的活性,而同时该酶也能被EDTA抑制。结果表明该低温碱性蛋白酶为一新型的丝氨酸蛋白酶。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饲料DHA/EPA值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配制等氮、等能的5种不同DHA/EPA值(0.64、0.97、1.18、1.59和1.91)的饲料,每个比值设3个重复,饲养周期56 d。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DHA/EPA值的升高,星斑川鲽幼鱼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当饲料DHA/EPA值为0.97~1.59时实验鱼增重最快,饲料效率最高。蛋白质效率则在DHA/EPA值为0.97~1.18时达到最高。蛋白质沉积率(protein retention efficiency,PRE)与饲料DHA/EPA值呈显著二次回归关系(y=-1.589 5x2+2.858 3x+45.184;R2=0.910 8,x=饲料DHA/EPA值,y=PRE),当饲料DHA/EPA值大于0.90时呈下降趋势。肝体比呈先下降后小幅回升的趋势(P<0.05),在饲料DHA/EPA值为1.18时达到最低,为2.85%,脾脏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于饲料DHA/EPA值为1.59组最高(0.12%);(2)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DHA/EPA值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且在饲料DHA/EPA值为1.18时降到最低,为8.60%,而后又显著上升,但仍显著低于饲料DHA/EPA值为0.64时的水平(13.44%)。二次回归分析(y=5.199 6x2-15.652x+20.866;R2=0.634 8,x=饲料DHA/EPA值,y=肝脏脂肪含量)显示,当饲料中DHA/EPA值为1.51时肝脏脂肪含量最低。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饲料DHA/EPA值的升高,肝脏及肌肉中EPA含量均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而DHA含量及DHA/EPA均呈直线上升趋势(P<0.05)。肝脏和肌肉组织n-3 HUFA总量不受饲料处理的影响(P>0.05);(3)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在饲料DHA/EPA值为1.59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白蛋白在饲料DHA/EPA值为0.64、0.97和1.59水平最高。溶菌酶(LSZ)活性在饲料DHA/EPA值为1.18时达到峰值(P<0.05),为2.76 μg/mL。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饲料DHA/EPA值<1.91时无显著变化,而当饲料DHA/EPA>1.18时,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提高了65%左右。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采用二次回归(y=-31.066x2+77.26x+76.541;R2=0.957 4,x=饲料DHA/EPA值,y=增重率)分析可得,当饲料脂肪水平为8.3%,n-3 HUFA含量为0.74%时,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质量(31.70±0.12)g]对DHA/EPA值的最适需要量应为1.24。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采自阳澄湖的特级、1级、2级的雄性及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性腺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并以内标法对其定量。6种中华绒螯蟹样本中共检测到8类58种挥发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标准化后的8类香气成分的浓度值进行分析,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作为评价依据得到:特级和1级雌蟹性腺的香气品质最好,且呋喃类、醇类、芳香类、醛类4类成分对其贡献显著,是表征"高品质风味"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将性别因素统一考虑后,中华绒螯蟹等级越高,性腺香气品质越好;相同等级条件下,雌蟹性腺香气评分高于雄蟹。结果证实,主成分分析法可用于建立不同中华绒螯蟹性腺香气品质的评价模型。本研究旨在为深入探讨如何改善中华绒螯蟹的风味特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为(9.1±6.905)g,优势体重为0~10 g,占63.03%。全年矛尾虾虎鱼体长(SL)-体重(W)关系式为W=4.7×10~(-6)SL~(3.183)(R~2=0.962,n=1842)。矛尾虾虎鱼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其主要繁殖期为4―5月,产卵持续至6月上旬;体长与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无显著雌雄差异,瞬时性成熟速率K=0.039,50%性成熟体长L_(50)=117.92 mm。 相似文献
6.
河湖水系保持连通是流域内河流与湖泊、河道与河漫滩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保持畅通的基本条件,也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利用GIS平台和图论理论,研究河湖水系的系统性连通程度定量评价技术,以胶东地区为例,分析了胶东调水东线工程和引黄济青工程实施后山东半岛东部地区水网连通情况。结果表明,胶东调水东线工程实施后连通度可提高50%。此方法可为平原水网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水系连通规划及闸坝调度方案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优化调查采样设计方案,利用有限的调查成本获取准确可靠的渔业资源数据,对于开展独立于渔业的科学调查十分重要。根据2013年8、10月和2014年2、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作为目标鱼种,以其平均个体体长、平均个体体重为调查采样优化目标,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黄河口水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生物学数据进行再抽样,以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和变异系数(CV)作为优化评价指标,对基于整群抽样方法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采样断面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于目标鱼种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指标,模拟估计值的REE、RB和CV均随着断面数的减少不断增加,调查断面数少于3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断面数由5减少至3,REE值平均增加2%,RB值平均增加0.13%,CV值平均增加1.95%,同时渔获量降低近40%。因此,断面数为3可视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可接受的最优调查断面数。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酵母硒和茶多酚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肌肉营养品质和抗病力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75±0.01)g的团头鲂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在基础饲料(Se含量为0.08 mg/kg)中分别添加酵母硒(按硒计)3个水平(分别为0、0.25和0.50mg/kg),茶多酚3个水平(分别为0、50和100 mg/kg),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到9组饲料.连续投喂60 d后,检测团头鲂生长、肌肉营养成分、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以及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团头鲂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成活率,以综合评价酵母硒和茶多酚对团头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硒和茶多酚均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肌肉中粗蛋白含量,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酵母硒和茶多酚交互作用也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0.05),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酵母硒和茶多酚均可以通过诱导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来提高生长性能,不同的是,酵母硒主要上调脑垂体MaGH和肝脏MaIGF-I基因的mRNA表达,茶多酚主要上调脑垂体MaGHR2基因而显著下调肝脏MaIGF-Ⅰ基因的mRNA表达(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硒显著提高团头鲂血清中GH和IGF-Ⅰ的含量(P<0.05),而茶多酚显著降低血清中IGF-Ⅰ的含量(P<0.05).攻毒实验表明,酵母硒和茶多酚均能提高攻毒后鱼的成活率,且两者交互作用明显.综合生长性能和抗病力分析,团头鲂幼鱼饲料中酵母硒和茶多酚配伍的适宜添加量为0.50 mg/kg酵母硒和50 mg/kg茶多酚.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8月在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利用Moran’s I指数和分布重心法等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2016—2017年4个季节口虾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性。结果发现,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相对生物量各季节间差异明显,由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口虾蛄春季相对生物量为0.75 kg/h,夏季相对生物量为3.02 kg/h,秋季相对生物量为0.65 kg/h,冬季相对生物量为0.22 kg/h。口虾蛄分布重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季分布重心位于水深20~30 m,秋、冬季分布重心位于30~50 m。口虾蛄的分布在各季节均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Moran’ I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秋季(0.34)春季(0.30)夏季(0.28)冬季(0.16)。研究表明,不同季节口虾蛄分布重心的变化可能与其繁殖习性等生活史特征有关,而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可能与口虾蛄偏好淤泥质粉砂和砂-粉砂-黏土的底质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生态位在研究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本研究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平均拥挤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等指数研究了该水域12种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水域主要鱼种时间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1.53,其中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时间生态位宽度值较高,安氏新银鱼(Neosalanx anderssoni)和鮻(Liza haematocheila)较低。主要鱼种空间生态位宽度具有明显季节变化。所有鱼种间的平均空间生态位重叠值也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与各鱼种数量、分布、生态习性和生境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该海域不同鱼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