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于2000年11月25日-12月2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36-70m拖网渔场,对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形网目网囊进行了2个航次34网次的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4种网囊的网目尺寸(Mex)分别为30.3mm、35.2mm、39.4mm和43.6mm。结果表明,蓝圆参(Decapterus maruadsi)、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仍是南海拖网渔获中常见的鱼种;4种方形网目网囊的数量平均逃逸率均高于重量平均逃逸率;网囊渔获的优势体长总是大于套网渔获的优势体长;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锤形鱼类和圆体形鱼类(如蓝圆参、多齿蛇鲻、条尾绯鲤)的幼鱼;3种主要鱼种的50%选择长度(L0.5)与Mex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蓝圆参L0.5=57.98 1.80Mex;多齿蛇鲻L0.5=72.71 1.64Mex;条尾绯鲤L0.5=37.62 1.66Mex。经综合分析认为,南海区拖网最好使用方形网目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不应小于40mm。 相似文献
2.
3.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灯光罩网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灯光罩网在南海区迅速发展,给南海区北部沿岸浅水域幼鱼资源增大了捕捞压力.为了查明南海区灯光罩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4月27日~5月2日在阳江沿海水域进行了灯光罩网海上渔获组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主捕对象是趋光性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Loligo sp.、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刺鲳Psenopsis anomala、乌贼Sepia sp.、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乌鲳Formio niger、杜氏棱鳀Thryssa dussumieri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南海北部灯光罩网的常见渔获种类;(2)幼鱼渔获比例高,损害海洋渔业资源严重;(3)网目尺寸小、灯光照度大和近岸渔场是导致幼鱼渔获比例高的主要成因.笔者建议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和加强渔具管理.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南海外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资源量及其分布, 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 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对南海中南部(16°N–5°N)鸢乌贼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 调查结果显示, 1) 2012年秋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3.26×1010 inds和2.14×10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质量分别是62~248 mm、127 mm和65 g; 秋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8.0°N以北和114.0°E以西海域; 最高数量密度是1.7×106 inds·nmi–2 (6.5°N, 111.0°–111.1°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85 t·nmi–2 (15.0°N, 114.35°–114.45°E); 2) 2013年春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2.98×1010 inds和2.44×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是73~238 mm、122 mm和82 g; 春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亦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11.0°N以北; 最高数量密度是3.3×106 inds·nmi–2 (13.0°N, 116.55°–116.65°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60 t·nmi–2 (15.0°N, 115.25°–115.35°E)。研究表明, 南海外海鸢乌贼资源量至少在2.00×106 t以上; 与2012年秋季相比, 2013年春季鸢乌贼密集区向东北移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张网渔业休渔前后的黄茅海河口渔业资源群落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利用张网在黄茅海河口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分析了其渔业资源群落状况。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渔获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2目27科38属;甲壳类9种,隶属于2目5科7属。休渔前(春季)渔获种类大于休渔后(夏季),春季优势种为凤鲚(Coilia mystus)、红狼牙■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夏季优势种为凤鲚、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和红狼牙■虎鱼。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季其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春夏两季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中生物量和丰度的相对关系统计量W分别为-0.015和-0.046。从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谱来看,春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大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夏季其线性回归的斜率小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捕捞能够影响生物量谱,生物量谱斜率下降反映了休渔在过度捕捞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捕捞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2年9—10月秋季航次及2013年3—4月春季航次南海灯光罩网船各站点的水温数据及生产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产量与表温(SST)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是鸢乌贼的高产渔期,总产量及平均网产都明显高于秋季;鸢乌贼作业渔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季南沙和西中沙海域都有渔场分布,产量主要集中在10°~15°N、111°~117°E海域内,而秋季鸢乌贼产量主要集中在13°~15°N、117°~118°E海域;鸢乌贼春季和秋季作业渔场的 SST 范围有所差异,春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5.6~29.6℃,秋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7.6~30.0℃,但最适表温都分布于28.5~29.5℃的海域;不同季节作业渔场水温垂直结构差异明显,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鸢乌贼0.00~0.05℃/m组距内平均网产较高,且随着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秋季鸢乌贼平均网产随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于0.15~0.20℃/m组距内达到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鸢乌贼产量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84,纬度、5~100 m水温垂直梯度、表温和经度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8.
9.
珠江口水域秋季刺网的渔获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9月使用3种不同结构(单片、双重、三重)和不同网目尺寸(40 mm、50 mm、60 mm)的刺网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海上捕鱼试验,并从多样性和相异性两方面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3种刺网的渔获种类数、尾数和质量都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减少;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1 000的优势种有所差异,但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共同优势种。针对珠江口渔获个体大小悬殊的特点,分别以个体数和生物量为基础计算了该水域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欧氏距离法(Euclidian 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网目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较高,而同一网目刺网差异性较低。从提高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其生态稳定性来看,控制网目尺寸是当前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光诱罩网沉降性能对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3—2016年南海光诱罩网船68个网次的作业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沉降性能与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网具最大沉降深度的范围为53.53~103.10 m,平均沉降速度的范围为0.188~0.421 m·s~(–1),不同年份间最大沉降深度和平均沉降速度差异显著(P0.05),2015年和2016年的最大沉降深度和平均沉降速度明显高于2013年和2014年;鸢乌贼渔获率及投网成功率均与最大沉降深度关系密切(P0.1),而与平均沉降速度关系不显著(P0.1)。渔获率整体上是随着最大沉降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为达到80%以上的投网成功率,建议最大沉降深度增加至90 m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