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好氧反硝化菌株Bacillus sp.H2作为供试菌株,从水质指标、鱼体生长指标和免疫指标3方面全面考察菌株Bacillussp.H2作为水质改良剂对养殖水体和鱼体饲喂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菌株Bacillus sp.H2对水体亚硝态氮的平均降解率达到64.04%,总氮最终降解率达到16.0%,COD的最终降解率达到32.39%,未对水体pH产生明显影响;鲤的饲料系数降低18.9%,增重率提高41.55%,饲料蛋白质效率提高24.13%,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提高334.65%,差异显著(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提高4.38%,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菌株Bacillussp.H2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水质条件,而且可以提高鱼体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2.
3.
4.
5.
本文作者对水产品中氟含量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操作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提高了方法的精度和检出率,操作更加方便可行,在实际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好氧反硝化菌株Bacillus sp.H2作为供试菌株,从水质指标、鱼体生长指标和免疫指标3方面全面考察菌株Bacillussp.H2作为水质改良剂对养殖水体和鱼体饲喂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菌株Bacillus sp.H2对水体亚硝态氮的平均降解率达到64.04%,总氮最终降解率达到16.0%,COD的最终降解率达到32.39%,未对水体pH产生明显影响;鲤的饲料系数降低18.9%,增重率提高41.55%,饲料蛋白质效率提高24.13%,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提高334.65%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获得高产油微藻,以从海南水体样本中分离得到微藻C67为出发株,考察其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生长及油脂积累情况。形态观察及Lsu(large subunit)基因分析鉴定其为微芒藻C67(Micractinium reisseri C67);微芒藻C67主要脂肪酸为C18:1、C16:0、C18:3和C18:2,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3%、26%、18%和11%;微芒藻C67在混合营养方式下藻体质量浓度及油脂质量分数明显高于自养与异养方式,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混合营养方式下微芒藻藻体质量浓度最高(7.0 g·L-1),以甘氨酸(Gly)为碳源的混合营养方式下微芒藻C67油脂质量分数最高(40.2%),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混合营养方式下微芒藻C67总脂质量浓度为2.2 g·L-1,分别是自养和异养方式的7.3倍和7.9倍。 相似文献
10.
对绒螯蟹属的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及狭颚绒螯蟹共80条线粒体COⅠ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绒螯蟹属的台湾绒螯蟹2条和近方蟹属的绒毛近方蟹19条COⅠ基因序列进行联配分析.结果显示,101条序列包含44种单倍型,序列组成表现明显的碱基偏倚性.中华绒螯蟹如东、七里海群体与日本绒螯蟹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10%和1.078%,明显低于COⅠ基因DNA条形码鉴别种的遗传距离为2%的阈值,表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为同一物种;而合浦绒螯蟹与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及与日本绒螯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23%、5.101%以及5.011%,明显大于2%的鉴别阈值,说明合浦绒螯蟹为独立的种.以绒毛近方蟹为外群,基于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邻接树显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聚在一起,合浦绒螯蟹则聚成单系.本文测序的5个群体除狭颚绒螯蟹外,其余均具有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为0.593±0.144~0.779±0.06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56~0.01336;此外,中华绒螯蟹如东群体与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七里海群体分别共享单倍型H1、H2和H3,说明这些蟹类可能有种质资源混杂或是遗传污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