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长丝裂腹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是成功设计过鱼设施的关键。为了探究长丝裂腹鱼( 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的游泳能力,以野生长丝裂腹鱼(110.56 g ±35.88g)为对象,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并记录了测定过程中的游泳行为。研究表明:(1)临界游泳速度为3.04~4.93BL/s;(2)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呈幂函数关系MO 2=129.67+15.63 U 2.34( R 2=0.983, P<0.001),速度指数为2.34,表明能量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单位距离能耗(COT)与游泳速度的关系也呈幂函数关系COT=0.14 U-1+0.04U0.80(R2=0.844, P<0.001);(3)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尾摆幅度的变化不显著,变化范围为0.18~0.32 BL,而尾摆频率和运动步长都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横冲库湾投饵网箱养鱼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3
在徐家河水库横冲库湾收集投饵网箱养鱼的残饵与鱼类粪便进行对照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培养箱中绿藻、蓝藻、原生动物、大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以及浮游生物的生物量、TP含量均显著增加。此外,对投饵网箱上、下风处及端部不同距离和不同水层中氮、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与网箱内及远离网箱水域的各项指标作了对比。将投饵网箱养鱼对箱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归纳为增加、不明显和减少3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传统形态度量法和框架分析法构建了31个反映体型的形态比例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种投喂方式下,施肥(组A)、施肥+1/2投饲(组B)、施肥+投饲(组C)、投饲(组D)总共56尾鳙的这些性状进行分析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头高/体长、4-6/体长、5-6/体长、5-8/体长等7个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其他24个性状差异显著,但头长/体长在组A、组C和组D中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分成2支,其中组A单独聚为一支,而组B、组C和组D共同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6%,其散点图显示,组B、组C和组D部分样本重叠在一起,与组A完全分开.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了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不同处理组鳙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7.5%、64.3%和87.5%,说明了本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投饲养殖方式下鳙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但头部相关的主要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头部至背鳍躯干部距离显著增大,形成了头部偏小的假象.本研究首次以数据结果阐释投饲养鳙仍符合人们喜食的大鱼头特征,为该养殖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比较了元江越鳠(Mystus pluriradiatus)不同年龄鉴定材料的鉴定结果。结果显示:微耳石磨片、星耳石和脊椎骨材料为鉴定元江越鳠年龄的可利用材料,矢耳石细小且脆不适合用于越鳠的年龄鉴定。微耳石磨片和星耳石的年龄判别能力最高,均达到96.0%,脊椎骨的年龄判别能力为93.3%;最大年龄读数出现在微耳石磨片和脊椎骨上,读数为5+龄;微耳石磨片的同一鉴定者两次独立年龄读数的吻合率最高为94.5%、脊椎骨次之为91.7%、星耳石最低为88.1%;两种年龄材料读数之间的吻合率比较中,微耳石磨片与星耳石的吻合率较高为90.9%,两者的年龄读数在低龄组时吻合较好,微耳石磨片与脊椎骨的吻合率为89.3%,3+龄以上时二者的年龄读数吻合率高。结果表明,鉴定低龄个体选择星耳石材料(n+龄≤3+龄),高龄个体用微耳石磨片进行辅助鉴定的年龄鉴定方法对元江越鳠进行年龄鉴定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怒江角鱼(Epalzeorhynchus bicornis)4个群体共7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 cytb基因序列,以探讨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140 bp的cytb基因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70个样本得到16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57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070,遗传多样性表现为较低。木城群体和泸水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0080,泸水群体和道街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059。Fu′Fs中性检验和碱基岐点分布分析暗示了角鱼在历史上曾经历过遗传瓶颈和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0049(P>0.05),几乎所有变异均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未出现遗传分化,提示群体内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在鲇鱼山水库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本885尾,对其种群进行了研究,建立了Beverton-Holt种群管理模型.在目前开捕年龄tc=2龄、自然死亡系数M=0.4654、捕捞死亡系数F=0.5485、生长系数k=0.2331的情况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为29.91 cm,平均体重为278.76 g,平均年龄为2.05龄;单位补充渔获量(YW/R)为467.28 g/尾.建议将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捕捞年龄提高到3龄,有效地保护性成熟个体,提高种群补充数量,以目前捕捞强度下渔获量达到最大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绰斯甲河流域大渡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的微耳石和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进行了年龄鉴定,并比较了两种年龄鉴定材料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微耳石更适合于年龄鉴定。同时,以微耳石磨片为年龄鉴定和生长推算材料,对大渡裸裂尻鱼种群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年龄组内雌鱼个体显著大于雄鱼。雌、雄鱼体重与体长表现为异速生长:W♂=0.024 5×L2.793 4,W♀=0.021 3×L2.859 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鱼Lt=32.319×[1-e-0.087×(t+4.024)],Wt=439.165×[1-e-0.087(t+4.024)]2.859 3;雄鱼Lt=23.195×[1-e-0.213×(t-1.008)],Wt=169.307 2×[1-e-0.213×(t-1.008)]2.793 4。雌、雄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8.1龄和6.0龄,对应的雌鱼体长和体重为L=21.06 cm,W=129.12 g;对应的雄鱼的体长和体重为L=15.18 cm,W=51.85 g。 相似文献
9.
从雅砻江流域采集到的裸裂尻鱼属的软刺裸裂尻鱼、大渡软刺裸裂尻鱼、高原裸裂尻鱼和裂腹鱼属的短须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属于鲤科裂腹鱼亚科,是此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裂腹鱼类是一类较特殊的类群,适应于高原水体的生活环境。通常高原水体环境具有低温、低氧、饵料贫乏等特点,在其中生活的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较低,生态稳定性较弱,其资源一旦遭受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8月,在鲇鱼山水库采集了翘嘴鲌样本249尾,研究了翘嘴鲌的年龄和生长特性,并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年龄结构比较复杂;体长体重关系为W=0.0098L2.9947(R2=0.9521);生长方程为Lt=96.3214[1-e-0.7089(t-1.4982)],W=8 548.3150[1-e-0.7089(t-1.4982)]2.9947;生长拐点年龄t=3.04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Wt=2 526.11 g和Lt=60.16 cm;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生长分为2个阶段,即4龄前的快速生长阶段和4龄后的缓慢生长阶段.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鲇鱼山水库控制和利用翘嘴鲌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