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鱼类饵料生物影响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鱼类饵料生物的主要有利影响是库区形成多样化小生境,增加营养物质来源,促进库水交流,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并使库区饵料生物和中下游底栖生物总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横冲库湾投饵网箱养鱼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徐家河水库横冲库湾收集投饵网箱养鱼的残饵与鱼类粪便进行对照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培养箱中绿藻、蓝藻、原生动物、大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以及浮游生物的生物量、TP含量均显著增加。此外,对投饵网箱上、下风处及端部不同距离和不同水层中氮、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与网箱内及远离网箱水域的各项指标作了对比。将投饵网箱养鱼对箱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归纳为增加、不明显和减少3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5.
长丝裂腹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是成功设计过鱼设施的关键。为了探究长丝裂腹鱼( 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的游泳能力,以野生长丝裂腹鱼(110.56 g ±35.88g)为对象,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并记录了测定过程中的游泳行为。研究表明:(1)临界游泳速度为3.04~4.93BL/s;(2)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呈幂函数关系MO 2=129.67+15.63 U 2.34( R 2=0.983, P<0.001),速度指数为2.34,表明能量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单位距离能耗(COT)与游泳速度的关系也呈幂函数关系COT=0.14 U-1+0.04U0.80(R2=0.844, P<0.001);(3)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尾摆幅度的变化不显著,变化范围为0.18~0.32 BL,而尾摆频率和运动步长都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催产雌泥鳅7批共2764尾,出苗约240万尾。对泥鳅亲本来源,亲本用量、几种催产激素的效果,催产成本、麻醉剂选用、几种化效果以及授精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泥鳅大规模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5月至6月间进行了泥鳅的大规模苗种培育试验。5月初首先在土池中进行培育,1000平方米共放鳅苗130万尾,经半个月培育仅收鳅种5000余尾,鳅种平均全长4.3厘米。6月初继续在水泥池中进行鳅种培育试验,水泥池面积450平方米,放鳅苗95万尾,经过20天的培育收鳅种29.45万尾,成活率31%,鳅种平均全长3.4。本文总结了水泥池培育鳅种成功的经验并分析了土池培育鳅种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土地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传统形态度量法和框架分析法构建了31个反映体型的形态比例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种投喂方式下,施肥(组A)、施肥+1/2投饲(组B)、施肥+投饲(组C)、投饲(组D)总共56尾鳙的这些性状进行分析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头高/体长、4–6/体长、5–6/体长、5–8/体长等7个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其他24个性状差异显著,但头长/体长在组A、组C和组D中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分成2支,其中组A单独聚为一支,而组B、组C和组D共同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6%,其散点图显示,组B、组C和组D部分样本重叠在一起,与组A完全分开。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了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不同处理组鳙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7.5%、64.3%和87.5%,说明了本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投饲养殖方式下鳙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但头部相关的主要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头部至背鳍躯干部距离显著增大,形成了头部偏小的假象。本研究首次以数据结果阐释投饲养鳙仍符合人们喜食的大鱼头特征,为该养殖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分析比较了元江越鳠(Mystus pluriradiatus)不同年龄鉴定材料的鉴定结果。结果显示:微耳石磨片、星耳石和脊椎骨材料为鉴定元江越鳠年龄的可利用材料,矢耳石细小且脆不适合用于越鳠的年龄鉴定。微耳石磨片和星耳石的年龄判别能力最高,均达到96.0%,脊椎骨的年龄判别能力为93.3%;最大年龄读数出现在微耳石磨片和脊椎骨上,读数为5+龄;微耳石磨片的同一鉴定者两次独立年龄读数的吻合率最高为94.5%、脊椎骨次之为91.7%、星耳石最低为88.1%;两种年龄材料读数之间的吻合率比较中,微耳石磨片与星耳石的吻合率较高为90.9%,两者的年龄读数在低龄组时吻合较好,微耳石磨片与脊椎骨的吻合率为89.3%,3+龄以上时二者的年龄读数吻合率高。结果表明,鉴定低龄个体选择星耳石材料(n+龄≤3+龄),高龄个体用微耳石磨片进行辅助鉴定的年龄鉴定方法对元江越鳠进行年龄鉴定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