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贝类的远缘杂交起源于牡蛎,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研究历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巨蛎属牡蛎的种间杂交上。作者在分析同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作者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国内外牡蛎种间杂交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种间配子兼容性分析、表型性状评估、杂种遗传鉴定、杂种优势估算、杂交不育格局、异源多倍体诱导及种间回交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要点,并展望了牡蛎种间杂交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牡蛎种间杂交及遗传分析、优质苗种繁育及育种等方面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真鲷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37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技术对真鲷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具发达颌齿的口咽腔之后,真鲷消化道由分化明显的食道、胃、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腔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怀状细胞和味蕾,表层细胞具微褶(脊);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上皮,由表层具微褶(脊)的扁平细胞、中层的怀状细胞及底部的基底细胞组成,食道粘部分区域 衬着单层柱状上皮;胃V形,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熊本牡蛎左壳放射嵴有无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于2013年5月,以熊本牡蛎湛江群体子一代作为基础群体,筛选出无嵴及多嵴品系,采用繁殖生物学方法,比较了两个品系的表型性状差异.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中,多嵴亲本规格略大于无嵴亲本,鲜重、壳重及怀卵量均显著大于无嵴亲本;两个品系的受精孵化参数、D型幼虫大小及变态规格彼此间无显著差异;多嵴品系存活力及生长潜力在幼虫及养成期间显著高于无嵴品系.中间育成期间,湛江及大风江牡蛎养殖区环境对两品系生长性状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环境效应,但是对存活力尚未造成影响.熊本牡蛎左壳放射嵴无相对于有是显性性状,主要受到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多嵴性状是隐性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研究为熊本牡蛎多嵴品系培育及其左壳放射嵴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香港牡蛎三倍体生产效率,以三倍体率、卵裂率、D幼率、生产成本为指标,比较了CB、6-DMAP两种化试剂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效果,研究了试剂浓度、受精后开始处理时间、处理持续时间及受精卵密度4种因素对香港牡蛎三倍体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在温度28~30℃、盐度15~25ppt,受精卵密度为2.0×108个/L条件下,香港牡蛎受精15~18 min后,开始用浓度为0.5mg/L的CB处理,处理持续时间为20 min,是CB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最佳诱导组合,此条件下三倍体产率100%,卵裂率为53.16%~60.00%,D形幼虫孵化率为47.32%~53.09%,诱导效率指数为0.50,生产成本为260~390元/L。在温度28~30℃、盐度15~25pp,受精卵密度为4.5×107个/L的条件下,香港牡蛎受精15~18 min后,用浓度为75~100mg/L的6-DMAP处理,处理持续时间为20~25min,是6-DMAP诱导香港巨牡蛎的最佳诱导组合,此条件下三倍体率63.52%~72.36%,卵裂率为60.00%~66.25%,D形幼虫孵化率为74.43%~90.00%,诱导效率指数为0.56,生产成本为185元/L。综上所述,CB诱导方法倍化率高、但D幼率较低、CB毒性大、价格昂贵、试剂成本高,而6-DMAP诱导方法虽倍化率较低、但是其D幼率更高、诱导效率更高、试剂成本低而且对实验人员健康影响较小、对环境污染较轻,所以6-DMAP诱导方法可能更加适合用于大规模的香港牡蛎三倍体苗种生产。本研究为香港牡蛎多倍体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长牡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中期能否产生种间杂种优势,在分析了早期杂种优势的基础上,以9个香港牡蛎自繁家系、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作为对照,以45个种间杂交家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估了中期杂种存活、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杂种潜力及其优势。结果发现:①对于存活性状而言(360日龄),香港牡蛎存活率较低仅为9.09%,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90~180日龄);长牡蛎存活率居中为51.26%,存活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繁殖后夏季高温致死(360日龄);而种间杂种的存活率相对较高为87.64%,表现出明显的存活优势,其杂种潜力hp=2.72,杂种优势H=189.88。②对于生长性状而言(360日龄),从壳高水平上分析,长牡蛎平均壳高(50.74 mm)最大,显著大于香港牡蛎(45.17 mm)及杂交家系(42.70 mm);且种间杂交家系壳高显著小于两亲本子代;其杂种潜力hp=-1.89,杂种优势H=-10.97。从鲜重上看,长牡蛎的鲜重(17.24 g)最大,显著大于香港牡蛎(12.58 g)及种间杂交家系(9.47 g),且三者间彼此差异显著;其杂种潜力hp=-2.33,杂种优势H=-36.46。③对于产量而言,长牡蛎产量最高为3.22 kg,显著大于香港牡蛎(0.41 kg),与杂交家系无显著差异(2.98 kg);其杂种潜力hp=0.83,杂种优势H=63.97。研究表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具有很好的抗低温、抗高盐能力,且存活力较强,但是生长性状表现出远交衰退特点。虽然产量性状具有杂种优势,略低于长牡蛎,但由于杂种外观上与香港牡蛎极其相似,故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北方牡蛎养殖的新品系(种)。同时,杂种在华南沿海是否具有杂种优势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良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生长性能,以多嵴品系和无嵴品系熊本牡蛎为材料,以壳高为指标,按照10%留种率,采用截头法进行了两个品系的群体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随着个体增大而增加,且多嵴品系选择反应略高于无嵴品系。对于多嵴品系而言,幼虫期、稚贝期、养成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分别为0.33±0.04、0.19±0.02,0.46±0.03、0.26±0.02,0.63±0.11、0.36±0.07;无嵴品系的分别为0.30±0.04、0.17±0.02,0.43±0.03、0.25±0.02,0.58±0.10、0.33±0.06。经过1周年的养成,多嵴品系和无嵴品系的壳高遗传改进量分别为8.41%、7.71%。由此可见,两个品系的现实遗传力相对较高,说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研究为熊本牡蛎遗传改良及新品系培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9.
香港巨牡蛎雌雄群体的数量性状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择性成熟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不同性别组(雌95个、雄75个),对5个形态与产量性状进行测量,应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计算不同性状对全质量和肉质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雌性群体中高与长、宽相关不显著,其他均显著相关(P〈0.05);对全质量而言,雄性组肉质量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体高,而雌性组体高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体长;对肉质量是雄性组全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体宽,而雌性组体宽影响最大,其次为全质量;依据逐步回归分析,对2种产量性状分别建立了不同性别组的4个回归方程。该研究结果为选择育种的具体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